海报时评丨“永城样板”成了“反面教材”,把好事办好是厕改的关键
··
海报评论员 朱延鲁
近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了河南省永城市部分农村厕改后的厕所不好用、不能用,甚至存在一些塑料化粪池一踩就碎的现象。这样一来,原本是给老百姓带来便利的厕改,反而造成了更大的不方便,新厕所也就成了摆设。
开展“厕所革命”,让农村百姓用上干净卫生实用的厕所,不仅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永城市作为河南省开展厕改的样板城市,厕改成效理应更加经得起检验,从而发挥出“永城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但事与愿违,如今“永城样板”成了“反面教材”,不仅给当地百姓带来不便,也给了当地相关部门一记响亮的“耳光”。如此不负责任,这样的为政之举让人汗颜,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厕所革命”任重道远。
厕改被称为一场革命,充分说明了将其保质保量进行到底的艰巨性和重要性。进行厕改,旱厕变水厕,让农村厕所更干净更卫生。一家厕改,干净一家;千万家厕改,就能够让乡村的整体居住环境得到大幅提升。其实,农村厕改所产生的叠加效应远大于厕改本身,尤其是在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当下,迈好厕改一小步,将会给农村人居环境带来大进步。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农村人口身体健康的保障,也是吸纳更多外来人口来到农村、扎根农村的“资本”。从这个维度看,小厕改也是乡村振兴的大动力。
厕改关系到千家万户,厕改的成效体现在每家每户。保证每一个农村家庭在“厕所革命”中不掉队、不落伍,是我国推行厕改的初衷,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永城厕改这个“反面教材”是不是孤例,现在还不能轻易下结论。但这个“反面教材”的出现,一定会给更大范围的厕改带来警示。
面对记者的提问,永城负责厕改的官员“一问三不知”。有这样的负责人,焉能不出现糊弄人的厕改?让厕改造福于民,就要在干部队伍上下功夫,需要更多的“巧力”“智力”“说服力”转化为厕改推动力,那么,厕改这件好事才会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