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时评丨面对批评,应有一份“闻过则喜”的修养
··
孙华飞
近日,一豆瓣用户因打差评而被举报至学校的事件持续发酵。事因源于学生高某在评价外国文学《休战》时打了两星,并写道“机翻痕迹严重”,后被译者韩某认为是人身攻击,并被译者好友举报到在读学校。最终,在经过学校的批评教育后,高某发布致歉声明,并将差评删除。
读者对图书发表评论看法,本是一项正常不过的权利,但因给差评而被译者直接找上门,让人匪夷所思。而学校的处理也同样让人难以理解,因何批评,又被教育了些什么?从被曝光的系主任与学者汪天艾的微信记录看,校方在意的是“都是同行,不要因此结下梁子”,可见学生的道歉也实属无奈之举。
对译者来说,维护自己劳心费力翻译的作品免遭差评可以理解,不过把别人的批评上升到人身攻击,当成对自己职业道德的挑战,将批评者置于翻译和出版社的对立面,这就大可不必了。
在中国,古人贤哲提倡“闻过则喜”。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只要不是恶意中伤,理应乐于接受、表示欢迎。毕竟批评使人进步,批评像一面镜子,让人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及时改进,以更好地完善提升自己。
面对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句“机翻痕迹严重”,或许言者无心,只是想表达《休战》这本书的翻译水平不高,但听者有意,当成了对其职业道德的质疑。对翻译水平高低的判断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面对质疑,译者本可以正常地与批评者进行探讨,不过好友的一封举报邮件和业界学者的“帮场”,不仅没帮译者挣来面子,反将事态扩大化,让网友的矛头对准了自以为是、相互抱团的翻译界。
翻阅有关外文翻译乱象的报道不难发现,当前国内出版界对国外著作的翻译水平问题已饱受读者诟病。“谷歌体”“金山体”屡出不绝,有的译者专业水平不足,能将Mencius(孟子)翻译成“门修斯”;有的文学修养不足,翻译的文章让读者读不通、看不懂。严复曾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不过当今的译文,能做到“信”和“达”已实属不易,想求“雅”更是难上加难。翻译水平受到读者的批评,显然是与译者没有认真提升业务能力有关。
“闻过则喜”是一份修养。生活中许多人在“好话”的空气里待久了,闻喜则喜、闻过则怒。工作中讲究“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结果就是工作水平日趋降低,行业生态也渐被破坏。面对批评,应有一份“闻过则喜”的态度,虚心接受,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如此才能驱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不断学习提升,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