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红色传承人丨刘聪聪:传好脱贫攻坚接力棒

··

  编者按:

  近年来,一代代党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探索新方法、开辟新路径,让党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大众网德州频道特推出“我是红色传承人”专题,深入基层工作一线,听党员们用真实的经历,以Vlog的形式,讲述自己如何致力于家乡建设,如何扎根基层、做好传承红色精神的“火炬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观博 实习生 李敏 通讯员 孙立 李文芳 德州报道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里的土地,这里的村民爱得深沉。”这句话用来形容德州市平原县王凤楼镇扶贫站站长刘聪聪的扶贫情怀,一点也不为过。为了让贫困百姓早日脱贫,她舍小家为大家,足迹踏遍全镇村村寨寨,深入“摸实情”“找药方”“挖穷根”,推动平原县近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实现高质量脱贫。

  2017年8月份,带着满腔热血的刘聪聪考入平原县王凤楼镇负责扶贫工作。乐观、开朗是她的代名词。对扶贫工作略有陌生的她,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开始展开扶贫工作。可谁承想,刚上手扶贫工作的她却被贫困群众“泼了冷水”。

  刘聪聪带着扶贫政策走访入户,田庄村的贫困户李大娘嫌扶贫资金少,极不配合。群众工作碰了壁,她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扶贫站上,被当时的扶贫站站长胡永看到,“咋了,群众不配合?别灰心,慢慢来,群众工作急不得。”胡永悉心教导道,“我当时入户走访,让贫困群众填表格、走程序,也四处碰壁,部分群众很不配合。你还需要更加用心去对待群众工作,这样才能换来群众的耐心。”

  眼前的这位站长是有着13年党龄的“老党员”,熟悉做群众工作的技巧。听着前辈的谆谆教导,刘聪聪记在了心里,同时,也埋下了一颗成为共产党员的种子。“我觉得党员身份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群众更认可。”于是,刘聪聪便开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经过近一年的积极表现,刘聪聪于2018年7月份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镇上扶贫工作繁杂,加班成了家常便饭。“胡站长是镇上出了名的‘老黄牛’,工作中任劳任怨。在我印象中他总是没黑没白地伏案工作。”刘聪聪已经将胡站长当成了学习的榜样。她需要定期地对帮扶干部开展业务培训,奔走于田间地头为贫困人口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忙碌于桌前案头钻研各项扶贫新规,就这样,数不清多少个“5+2”“白+黑”,多少个“挑灯夜战”,都献给了镇上的扶贫工作。

  后王庄村的王成清因病致贫,2016年,王成清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年轻时干过木工活、当过泥瓦匠,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得了脑血栓以后,行动不方便了,最后也就不干了。收入基本就靠不到三亩地。”王成清告诉记者。

  生活的窘迫让有“拼命三郎”之称的王成清倍感无力,刘聪聪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老人忙前跑后,从前期填写扶贫材料,到后期发放扶贫资金,没有一次看不到刘聪聪的身影。“这姑娘人好,为了我这事忙前忙后已经数不清多少次了,既有耐心又有爱心。”王成清抓着刘聪聪的手,就像注视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激动地说道。

  刘聪聪笑着介绍道:“我们是前期给他发放了一千元的带动资金,他用这一千元购买了两只‘扶贫羊’,后期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对他发展的产业进行验收,发现大爷养羊特别好,后期又给他发放了另外的带动资金,总共是两千元。”

  三年的时间,两只“扶贫羊”在王成清的精心照料下,已经繁育成15只。“去年底卖了五只羊,收入8000多块。”这两千元的扶贫资金成了王成清脱贫致富的“药引子”,而他享受到的福利可不止这些。“老人二亩三分地一年能收入2000多,孝善扶贫一年2200元,加上养老保险金,一年能领1500元左右。大大小小的政策算下来,王大爷一年的收入就达到14000元以上,顺利摘掉了穷帽子。”刘聪聪为老人算了一笔明白账。

  像王成清老人一样,王凤楼镇共有278名贫困户借助金融扶贫这颗“种子”,过上越来越好的新生活。“现在镇上所有贫困户都摆脱了贫困,这离不开前辈对我的影响,全镇的脱贫工作有他一份功劳。”刘聪聪如是说。

  如今,王凤楼镇519户885名贫困人口全部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刘聪聪并未因此而懈怠,“我身上的担子依然不轻,接下来,我还要学习前辈的‘老黄牛’精神,扎实做好群众工作,传好脱贫攻坚接力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说罢,刘聪聪便又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

责编:黄新
审签:赫洋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