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红色传承人丨带领村集体走上产业致富路 德州村支书的桃符情结
··
编者按:
近年来,一代代党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探索新方法、开辟新路径,让党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大众网德州频道特推出“我是红色传承人”专题,深入基层工作一线,听党员们用真实的经历,以Vlog的形式,讲述自己如何致力于家乡建设,如何扎根基层、做好传承红色精神的“火炬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韩佩轩 李勇超 通讯员 杨群 德州报道
6月的炎热酷暑天,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庆云县庆云镇张桃符村的党群服务中心见到了张庆昌,自从2011年担任张桃符村村支书以来,张庆昌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1年。曾经的张桃符村被列为省定贫困村,如今,在张庆昌的带领下,全村74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围绕当地传统文化建成的“张桃符桃木工艺品厂”也在慢慢发展壮大。
“张桃符村是省定贫困村,虽然有政府的资金扶持,但是村里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都很差。”2011年,张庆昌当选为新一任的张桃符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致富,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的担子传递到了他的手中。“我作为村里的党员,又是村支书,给乡亲们做实事,带领村集体致富就是我的责任。”张庆昌说。
带着为村民办实事的信念,上任村支书的张庆昌首先盯上了村里大大小小的土路。给村里修路是张庆昌要为村民做的第一件事,但面对修路资金时他却犯了难。村集体没有收入,拿不出修路资金,张庆昌只能想办法四处筹集资金,这边帮忙修段路基,那边帮忙出点资金。渐渐地,村里的土路被一条条崭新的柏油路取而代之。
村里的路修起来了,可张庆昌意识到,想带领村集体致富,在为村民办实事的资金问题上不犯难,就必须要发展出村里的特色产业。 “当时的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全村200多户人家,平均下来一人一亩耕地。”张庆昌介绍说,张桃符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当地村民除了外出务工人员几乎都靠种地生活,村集体的土地零散,承包卖不出价钱,想要村民脱贫,村集体增收只能另想办法。
发掘桃符文化,发展相关产业,就是张庆昌为张桃符村找到的致富新路子,这缘于时任庆云县长孙洪昌的一次调研。“当时孙县长问我村里有什么可发掘的古老文化,我回去后想了半天,想到我奶奶说以前的张桃符村有老手艺人在木头上刻画的传统,这应当算是张桃符村的传统特色了。”张庆昌回忆道。
就这样,发掘村中的桃符文化就提上了张庆昌的工作日程,随着了解的深入,他对村里的桃符文化也越来越痴迷。“我想弄明白有关桃符文化背后的一切。” 张庆昌说。
走访村里的老人,上网搜索桃符文化,查阅张桃符村的历史资料,张庆昌一点一滴地发掘着村里的桃符文化……就这样,快要被人们遗忘的桃符文化又被张庆昌重新发掘出来并开发成了特色产业。2019年10月,张庆昌在驻村市派第一书记何庆平的协助下,成立了庆云镇第一家村办扶贫企业——张桃符桃木工艺品厂。
“工厂刚刚起步时,由于建设晚,只能先模仿其他桃符工厂的产品。”最初的工厂生产出来的都是桃木门神,桃木剑等市场上常见的产品,张庆昌认为产品缺少自身特色,如何从众多的相似产品中脱颖而出又成了新问题。
经过请教专家和查阅资料,张庆昌把眼光扩展到了整个庆云县的历史文化上,庆云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当地的八极拳文化,都被张庆昌囊括到了小小的桃符工艺品上。注入了当地特色文化桃符工艺品也成了庆云县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种类也越来越多样。无意中,他成了文化上的传承人。
现在的张庆昌时不时地会在朋友圈,客户微信群中发布关于桃符工艺品的消息,经常有不少外地客人慕名而来,订购桃符。如今,张桃符桃木工艺品厂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的增收。
村民的出行条件改善了,村集体也有收入,张桃符村的条件一天比一天好。“接下来,我还会一如既往地给大伙服务,帮着乡亲们寻找致富门路,履行好我身为一名党员和村支书的义务和责任。”张庆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