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医生路生梅:扎根陕北50载 甘做老百姓“拴着线的风筝”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孟令洋 北京报道
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的老百姓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路大夫就像拴着线的风筝,只要我们一拉线,她就会很快来到我们面前,有她我就放心”,而这位甘做老百姓“拴着线的风筝”的路大夫就是扎根陕北50载的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路生梅。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路生梅(徐想 摄)
6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5名各行业妇女党员代表讲述“巾帼心向党 奋斗新征程”的故事。“我爱佳县人民,因为佳县的黄河水和小米养育了我,佳县的人民也懂得我。所以我退休以后,依然留在佳县,为佳县群众服务。”在见面会上,路生梅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那些故事,如今77岁的她仍然每周一、三、五坚持在医院义务门诊。
作为一名党员,没有退休年龄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对于路生梅来说,从北京到佳县,从门诊到手术台,从韶华到白头,选择把自己的全部青春给这片黄土地,正是她人生中最紧要处的那几步。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毕业。为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她踏上西行的列车,来到黄土高原深处的陕北小城——佳县。
“在那里,我创办了第一个独立儿科,创建成功二级甲等医院和爱婴医院,普及了新法接生;创办了佳县第一个独立的小儿科,培养了50多名专业儿科医生、儿科护士……”谈起在佳县的工作,路生梅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
个头不高,戴着眼镜,满脸笑容,说话声音好听,性格像活泼的“小姑娘”,这是年近八十的路生梅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53年来,路生梅克服了许多困难,深入农村,为百姓解除病痛,并于90年代带领全院职工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和爱婴医院,提高了当地儿科疾病的诊疗水平。退休后,无论风雨寒暑,她坚持在医院义务门诊,还组建了佳县老年志愿者团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坚守一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彰显了一名党员医生的大爱无疆和巾帼风采。
一诺五十年,初心终不改。“作为一名党员,没有退休年龄;作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路生梅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医生,“我的天职就是为群众服务”。
一双“特殊”的千层底棉布鞋
当时,佳县是陕西省有名的穷县。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路生梅能坚持下来,选择了这一条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路呢?
见面会上,路生梅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天风雪交加,她穿着从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到离县城十几公里的村子出诊。雪太厚,山路太滑,近两个小时的路程,她摔了几十跤,几乎变成一个泥人。这家孩子得的是麻疹肺炎合并心衰,病情很重,没办法她就住下来给孩子看病。临别时,孩子的母亲送给她一双十分合脚的千层底棉布鞋。原来,在治病的这几天里,孩子的妈妈偷偷照着她的鞋样,连夜纳制出来的。
“那时候感觉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这鞋上的一针一线都是佳县人对我的爱和心疼。”路生梅回忆道,除了毕业的时候,向学校、向党承诺过“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当地缺医少药的状况需要她以外,更让她下定决心留下来的就是佳县人民的信任。
当地不少病人在生命弥留之际,他们不是叫着自己家属的名字,而是叫着“路大夫”,然后把他的妻儿老小托付给路生梅。她动容地说:“这一次次的感动促使我真的舍不得佳县人,我要在这里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五十多年工作时间里,路生梅牢记住自己的服务对象就是并不富裕的佳县人民,所以在医疗工作当中,她始终坚持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的原则,方便群众。半夜来病人,她就半夜起来;吃饭的时候来病人,她就立刻放下饭;有病人来了,她发着高烧也要支撑着爬起来,在自己的炕上给孩子们治病。
时间久了,佳县的老百姓把路生梅比作“拴着线的风筝”,只要老百姓一拉线,她就会很快来到病人面前。“我的手机从来不关机,因为我就怕病人有什么急事。”对于所有咨询的问题,她都会一一回答,万一没有接到电话,也都会给他们一一拨打回去,了解病情。
一路走来,路生梅获得了很多荣誉。“共产党员标兵”“榆林好人楷模”“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登上中国好人榜、入选“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
“做人民满意的医生”,这是路生梅在见面会上跟即将做医生的同学们说的一句话。她鼓励同学们:“我们的天职就是为群众服务,为人民解除病痛,我们的角色就是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