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人民①丨“宣言”照初心 ——中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的山东故事

··

记者:张珈玮 张一帆 陈洋洋 编辑:赵洪栋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编者按】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这是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写就的百年。百年辉煌,初心未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月7日起,在省委网信办、省委党史研究院的指导和支持下,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为了人民——红色齐鲁百年印记”大型融媒体报道,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讲述“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个历史时期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奋斗故事,展示新时代齐鲁儿女传承红色基因、接续伟大征程的奋斗精神。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陈洋洋 张珈玮 张一帆 东营报道

  “这里的小米绿豆稀饭曾喂养过中国的革命,这里的棉花粗布曾包扎过民族的尊严。”4月6日,站在广饶县《共产党宣言》纪念馆,76岁老人刘洪业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90年前。

在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保存的全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

  就是在这里,90多年前,一本印有“大胡子”头像的小册子传到了刘集,经刘集党支部书记刘良才、支部委员刘考文几经生命传播和保护,最终交到了刘洪业的爷爷刘世厚手里守护。以他们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员用生命保存、传播了那本珍贵的小册子。

  “跟着‘大胡子’,一切都是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一本小册子指引着早期革命思想落地、生根,并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近百年来,这份朴素的为了人民而奋斗的“理想”,在这方土地上薪火相传。而今战争硝烟远去,时代历经沧桑巨变,那个“为了人民”的故事还在流传——

  火种——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原本只是鲁北平原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在革命时期,这里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堡垒村,被誉为“小莫斯科”。

  刘洪业从小常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爷爷在一口柜子里珍藏着一个小木匣子,里边有一本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正是中国农村保存下来的唯一一本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目前收藏在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中。

  这样一本珍贵的册子,是如何在这个山东的小村庄流传下来的呢?

  1926年,在济南工作的年轻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回刘集村探亲,将一本印错名字的《共产党宣言》带回了刘集,在一个静静的夜晚,一盏昏黄的油灯下,刘雨辉把这本精心珍藏着的小册子拿了出来,交给了族中的共产党员、当时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才,指着封面上的“大胡子”告诉大家:“他叫马格斯(陈望道的中译本首次翻译时的译名,即马克思),德国人,他跟一个叫安格尔斯(即恩格斯)的人一起写了这本书。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一学他们的书,他们会让我们明白革命的目的和我们今后应该走的道路。”

  刘良才像收到了“宝贝”。他惊讶地发现,“大胡子”说的这些话,翻译成朴素的农村语言,不就是“带着人民群众过好日子”的意思吗?

  刘良才带领党员群众如饥似渴地学,努力吃透书中的理念,转换成大众朴素的语言,并开办农民夜校讲习班,紧密结合老百姓生活实际讲授、传播。

  守护——用生命守护信仰

  为了保住这本革命的“火种”,这个小村庄里的人们“接力”,用生命守护多年。

  刘洪业介绍,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白色恐怖逐渐笼罩了山东,刘集支部被迫转入地下活动,上级决定党的文件和书籍看后一律销毁。刘良才深知《共产党宣言》的宝贵,便把它秘密保留了下来。

  “1931年,刘良才调任潍县县委书记前,把这本书转交给了支部委员刘考文保存。刘考文先是将它藏在粮囤底下,后又封入灶头,再转至房顶脊瓦下。”刘洪业回忆,1932年,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恶化,刘考文预感自己可能被捕,便把该书转交给了忠厚老实的共产党员刘世厚,也就是刘洪业的爷爷。

  “不久,刘考文被捕,刘良才牺牲。我爷爷刘世厚把这本书用油纸精心包好,秘密封到了屋山墙的雀眼里。”刘洪业说,这本书从此成为爷爷家的秘密。

  抗战时期,日寇三次到刘集村“扫荡”,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刘集惨案”。刘世厚冒着随时葬身火海的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从老屋山墙的雀眼内抢出了这本眼看就要被大火吞噬的《共产党宣言》。解放战争时期,刘世厚又将该书秘密藏匿并完整保存下来。

  “1975年秋天,广饶县文管会到刘集村征集文物时,我爷爷已经84岁了,他将这本珍藏多年的《共产党宣言》捐献给了国家。”刘洪业回忆,后来他才知道,爷爷家珍藏的这本小册子,竟然是全国仅存12本的《共产党宣言》首译本之一,也是唯一一本在农村党组织中传播、使用,并经历战火的洗礼保存下来的。

  这本“消失”了40多年的“大胡子”书,终于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藏本”映照为民精神

  “作为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的保存地,红色品牌是我们刘集后村最为亮丽的名片。”如今的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党支部书记刘洪燕说,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的刘集村演变成了刘集前村和刘集后村两个小村子,关于《共产党宣言》的相关资料就地留在了刘集后村。

  刘洪燕说,战争的年代虽已远去,但是当年先辈“为了人民”而奋斗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

  “全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传入广饶,从此同广饶革命的风雨紧密相连,历经战火的考验,浸染烈士的鲜血,这本革命文献为广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4月6日,在广饶县《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导游正带着近20名来参观的小学生介绍刘集红色故事。

  这些年来,刘集后村依托红色资源,建起了全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主题纪念馆。几乎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团队前来参观、学习,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有一年还超过了20万人。

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依托红色资源,建起了全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主题纪念馆。

几乎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团队来到纪念馆参观、学习这段历史。

  特别是2020年以来,广饶县启动《共产党宣言》纪念馆改造提升工程,同步配套建设一处党性教育基地和一处游客服务中心,重新打造提升红色旅游线路。

  “项目全部完成之后,不仅能让游客有更好的参观效果,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党性教育和红色体验活动,进一步拉伸红色产业链条,从而带动村民、村集体增收。”刘洪燕表示,旅游线路建设完成后,将为刘集后村增加集体收入70万元。

  “我们还打算开发一些新项目,比如红色纪念品、餐饮、导游等都陆续在做了,新的项目也在陆续设计中。”刘洪燕介绍。

  除了搞红色旅游,村里还坚持奋斗精神,带领村民寻找致富途径。

  “温度可以了,把棚顶打开通通风吧!”4月6日上午,在刘集后村一个大棚里,工作人员拿起遥控器,轻轻一按,棚顶的通风口就打开了。

  刘洪燕介绍,近年来,刘集后村建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设了三个高效大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自从村里建起合作社,村民张海艳摇身一变成了上班一族,她负责在合作社的大棚里干零活,工作不累,每个月有3000元的工资收入。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每个月领工资,收入增加了,手里也宽裕了。”谈到在合作社工作的事,张海艳脸上洋溢着笑容。在刘集后村,像她一样,在合作社打工,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就有十多人。

  “我们的生态采摘园也吸引了不少人来采摘,搞得红红火火。”刘洪燕介绍,2019年刘集后村联合周边多个村庄,投资300余万元,采取“集体+个人”共同运营模式,建设了一处集旅游观光、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生态采摘园,引来不少游客。

  “我们种了西红柿、草莓,还在尝试种葡萄、菠萝,多样化发展。”刘洪燕介绍,采摘园依托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发挥线上线下销售、采摘、科研、农旅集于一体的优势迅速打开市场。目前,西葫芦、西红柿已上市,实现销售收入几十万元。仅此一项产业就可为入股生态园的6个村庄每年每村带来至少5万元的集体收入,同时新增50个就业岗位。

如今,刘集后村联合周边多个村庄,建设了一处集旅游观光、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生态采摘园,当地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

  初心——“一元餐厅”里的“幸福故事”

  4月6日,春风和暖,广饶刘集后村的多位80多岁老人格外高兴,因为他们又能吃上村里给做的1元“幸福餐”了。

刘集后村党员刘晓杰为前来“一元餐厅”吃饭的老年人服务。

  炒菜、扫地、擦桌、洗碗……4月6日,“一元餐厅”里热闹非凡,党员和志愿者正张罗着新一年的“开张日”,迎接老人来就餐。

  “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更不能忘了村里的老年人。”刘洪燕介绍说,“一元餐厅”是为了让村里的老年人能吃上热乎饭而设立的公益性餐厅。

  切白菜、剁猪肉、炒豆腐……中午11点多,刘集后村党员刘晓杰正在“一元餐厅”的厨房中忙活。他是2014年入党的年轻党员,“一元餐厅”开设后,他常常会在周一、周三来厨房帮着炒菜、刷碗,给老人做顿热乎饭。

  今年60岁的刘连兴,是刘集后村一名老党员,他在1986年就入党了。“一元餐厅”建立后,他常常在节假日或平日休班时来“一元餐厅”帮忙,干点打扫卫生、擦桌子的活儿。

  “能为老年人服务,我感到很荣幸。”刘连兴说,为人民群众服务了一辈子,现在年纪大了,只要还能干得动活,只要大家需要自己,就会一直干下去。

  “好吃!咱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党和政府对咱这么好,咱们得感恩得知足。”4月6日,“一元餐厅”里,三十多位80多岁老人,边吃边笑着点赞。

  刘洪燕介绍说,刘集后村“一元餐厅”包括场地建设、桌椅厨具购置,总共花费百万余元。除乡村振兴服务队、驻村第一书记协调的60万元,以及财政补贴的20万元,剩下的全由村集体出资。

  刘集后村还把组织振兴贯穿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抓住党建工作不放松,让党员当好村民幸福生活的带头人,让党员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人民”。

  “一名党员对应联系10户左右的群众,村里现在一共40多名党员,与420户群众实现了党群联系全覆盖。”刘洪燕介绍,村里制定了“党员联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10户群众,平日里村民家里水管损坏、停电等问题,或者村民有什么意见建议,都可以向结对党员反映。

  “《共产党宣言》就是在我们村保留下来的,宣言中一切为了人民而奋斗的精神,也传承了下来。”刘洪燕表示,该村的党员深入老百姓家里,在家长里短和柴米油盐的交流中更了解群众心中所需所想,努力为人民办好实事,真正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责编:莫元婧
审签:丁厚勤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