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锐评丨“培训贷”巧织围猎网,还需合力来破

··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崔凯铭

  事前说的是入职培训,注册完成后竟背上了网贷?某热门职场综艺最新一期节目里,律师事务所某组实习生负责的“培训贷”案件让人触目惊心:公司以入职培训为由让求职者注册APP,看似寻常的注册流程背后竟是网贷申请;涉世未深的受害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借了网贷,逾期不还被征信拉黑,只得寻求法律援助。

  近些年来,各式“套路贷”层出不穷,“培训贷”就是其中之一。公司盗用信息或诱骗求职者以交“培训费”为名借贷,培训机构以“分期支付”为名引诱消费者签下高额贷款合同后携款跑路,以“低门槛高收入”“免费试学”为噱头以网课为名行放贷之实……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因预付式付款引发的教育培训行业的消费纠纷,已成为校外教育培训投诉的主要问题之一。

  虽然相关报道屡见不鲜,但依然年年有受害者落入陷阱。除了痛心于受害者一时不察、因小失大,骗子们层层隐蔽、日趋精进的“招式”更值得警惕。以首段提到的案例为例,公司借助精心设计过的App,以“入职培训”注册为名获取个人信息,将贷款字样隐藏在不易发觉的协议条文里,受害者无知无觉就“主动、自愿”地完成了贷款流程;App向手机索要各项授权,定位、通讯录等敏感信息无需惊动受害者就进了他人囊中;甚至还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种种花招让受过一定训练的法律实习生也大呼阴险,何况一些涉世未深、经验不足却急于寻找一份工作的受害者呢?设局者深谙法律条文,懂得规避风险,又熟知人性弱点,从投放“招聘”信息开始,一次精心设计的“围猎”就开始了。

  这种披着“画皮”的诈骗行为,如今已经成了小有规模的灰色产业,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流程、话术,与受害者力量对比悬殊;不少受害者求助无门,自认倒霉,进一步纵容了“培训贷”骗局的扩张。治病需治本,除了提醒求职者擦亮眼睛、收起侥幸、保护好重要个人信息外,更应该聚焦灰色产业本身。为“围猎者”提供“撒网”平台的第三方招聘平台需要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强平台内部监管;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不法公司的查处力度。

  不久前,反有组织犯罪法草案提请审议,草案中规定了信息网络有组织犯罪认定标准,信息网络犯罪的法律正日趋完善。法制护航,监管到位,平台尽责,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动摇“培训贷”的存在根基,让初入社会的毕业生免于被“围猎”的恐惧。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崔凯铭 报道)

责编:吕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