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丨张志军:三尺讲台二十八载 让党旗在教学一线更加鲜艳

··

  编者按:信仰是人们心中的精神图腾,民族兴旺的力量支撑。无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无一不沉淀着共产党员的信仰。正是他们的坚守与坚持,才成就了百年卓越与辉煌。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共德州市委网信办联合大众网德州频道特别推出“信仰的力量”主题系列报道,带您一起体悟信仰的力量。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宋春晓 李勇超 通讯员 泊立勇 德州报道

  “一名党员教师应该如何圆满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从教28年,入党20年,这是德州一中化学教师张志军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如今虽担任学校第三党支部书记、年级主任,他却从未停下过在一线教学的脚步。

  今年51岁的张志军,1993年在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来到德州一中教学,2001年入党,是职称改革后首批正高级教师,任教28年间完成了9个教学循环。他知道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自然学科,却与医学、材料、能源等学科紧密相连,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于是他在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化学生活化、化学实验化、化学生涯化”的理念。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教材却是冷冰冰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桥梁的作用,使冷冰冰的教材,走进学生鲜活的个体里。”张志军认为,老师要擅长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让化学教学更加生活化,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比如了解雾霾成因,探究雾霾与PM2.5、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之间的联系。

  在一次化学课上,一道化学题触动了张志军开发课程资源的灵感,这道题是关于“降压药硝苯地平的结构构成”知识点,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张志军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为学生进行了讲解,让学生学懂弄通。常规的教学完全可以到此为止,但张志军没有。

  “要突出学以致用,使抽象的化学变得生活化、具体化,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化学学科的价值和魅力,进而增强化学学习的兴趣。”张志军说。于是他接着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出发,创造性地开发了“科学态度”“学科价值观”“成才价值观”“人文情感”四个点的课程资源,由常用降压药“硝苯地平”延伸到山东名牌产品、德州市德药制药的产品“得高宁”,该药品是硝苯地平的缓释片,有效改变硝苯地平进入人体后被迅速吸收、药效持续时间短的缺点,使硝苯地平缓慢释放,平稳降压,将患者从一日三次的服药频率改为一日两次,但市价却比硝苯地平贵得多。张志军要求有兴趣的学生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积极思考,大胆探究,形成研究性学习报告。

  一石激起千层浪,令张志军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的积极性会如此高涨,两天后,有80%的学生上交了报告。“药物合成中的化学魅力不仅在于挽救人的生命,同时也创造了物种多样性”“‘得高宁’的崛起代表着德州市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发展”“只有不断开发研究,不断深入探索,才能制出更廉价、更有效的好药”……

  看着一份份生动、深刻而又个性鲜明的研究性报告,张志军的心早已随着学生们插翅的理想遨游于天空,仿佛一位位化学家、高科技人才正向他走来。在张志军眼里,这一份份报告的分量更重于一张张满分的化学试卷,由此他也写出了论文《从“硝苯地平”到“得高宁”——由一道试题进行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学教学》,带来广泛关注。

  课堂之外,张志军还会利用各种资源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工厂、动手尝试酿酒等,让学生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学起化学来才能做到如鱼得水。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张志军曾经的学生董焕丽如今已在中科院化学所担任博士生导师,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等奖项的她在谈及感受时就说道:“我的大学专业的确定和职业的选择与高中化学教育密不可分,是高中时期老师善于将化学书本知识密切联系化工生产、生活实际,强化科学魅力的结果。”多年来,张志军积极开发化学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进行化学学科情感、科学态度、成才价值观等方面教学,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化学。培养出了董焕丽、齐国祯、孟祥福等一大批杰出的化学化工技术专家、研究员。

  自1993年9月起,张志军连续任班主任21年,他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育实践中形成了“成人→成才→成功”的育人理念,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生活的思想情怀,努力培养学生从“高分生”转化为“高质生”。

  “高中老师与学生相处虽然只有3年,但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局限当下,更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张志军说。在班级管理方面,张志军始终坚持“严慈相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犯错时,他从不训斥学生,而是与学生单独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教育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留足‘面子’,听听他们的想法,学生才能体会到你是在帮他。”渐渐地,“老张”成为学生对张志军最亲切的称呼。

  在当了21年班主任,送走7届毕业生后,2014年,张志军担任年级主任。当时,德州一中老校区新招入33名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如何培养新老师,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作为主要负责人的张志军陷入沉思。

  为了化解家长和学生对这些青年教师的疑虑,张志军在学校“青蓝工程”的基础上,成立教师发展组,并制定青年教师三年培养计划。经过一年培训,13名青年教师获得了学校年度“优秀教师”称号,33名青年教师试用期全部合格。其中,李凤华、赵文智首次担任班主任时,教学质量考核位居年级前列,王春东、宋静获省优质课一等奖、市级名师等称号。

  “一名党员教师应该如何圆满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28年的从教生涯里,张志军也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技能、科研、辐射与情怀”,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他在教育的征程上走得义无反顾,走出一片坦途,并视为一生的追求。

责编:黄新
审签:赫洋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