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迹”忆·根脉山东(二十二)丨一位老党员25年的乡村振兴路

··

拍摄:杨振勇 剪辑:朱肖明

  一位老党员25年的乡村振兴路

  ——记台头镇小坨村党支部书记郑连元

  编者按:作为革命老区的山东,这片红色热土不仅铸就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更是孕育了一代代的红色基因传承人,从王尽美等中共一大代表,到人民公仆焦裕禄、孔繁森,再到时代楷模朱彦夫、李登海等,根基深厚的红色精神让红色文化之树根深叶茂。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红色“迹”忆·根脉山东》专题策划,让我们一起穿越百年,对话历史和现在,共同见证信仰之火的熊熊不息、红色基因的血脉相承、红色精神的磅礴之力!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朱肖明  杨振勇寿光报道

  成为台头镇小坨村的党支部书记,郑连元更像是被 “推”上去的。1994年,寿光市台头镇小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正在党校进行农村后备干部培训学习的郑连元被紧急召回村中,经过党员投票决议成为村支部副书记。那时的小坨村,村情复杂、民心涣散、经济落后,开展工作十分困难。1996年,老支部书记的离职,让村党组织几近瘫痪。这时,村支部的党员同志们一致推举郑连元为小坨村下一任的党支部书记,面对大家的信任,郑连元却陷入了两难。

  “一方面,怕挑不起这副重担,对不起大家的信任。另一方面,家人也不是很支持,都是一个村里的乡里乡亲,也担心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不被理解,得罪人。实话说,当时不是太想干。”郑连元说。

  最终拗不过大家的坚持,34岁的他就这样被“推”到了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这一干就是25年。

  干出实事赢得群众信任 引进项目助力乡村振兴

  接下沉重的担子后,最初的工作思路并不是那么清晰,但是郑连元明白:群众满意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997年,他成功解决了最难也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土地调整问题,把村民的口粮田进行了合理划分。

  “要想富,先修路。”在2002年之前,进出小坨村的主要通道是一条三米宽的“土路”,遇到雨天村民几乎无法出行。能为村里修一条 “出村路”是郑连元最大的心愿。而1999年,包括小坨村在内的四个村需要联办小学,村集体本就有二十多万元的外债,为支持建校,郑连元以个人名义借来了二十五万元。在村里负债近五十万元的情况下,他毅然决定,无论多困难一定要为村民解决出行难的问题。经过多次党员会议,面对没有资金的难题,他带头捐款、号召党员捐款、找企业捐款,也只勉强凑了不到二十万。无奈之下,他又多次同施工方协商,终于说服对方垫资修路。终于在2002年,小坨村有了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路。

  “从调整土地到修路,慢慢得到了老百姓对我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大家也看到了我们班子为村里干实事的决心,工作的开展也越来越顺利了。”郑连元说。

  “修路”这个最大的心愿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当了解到本村村民在外地建厂后,郑连元积极争取,劝说村民回乡创业,共同为家乡发展尽份力。因为重复投资建厂的成本较高,招商工作一度陷入困境。经过郑连元坚持不懈的“软磨硬泡”,村民郑风礼终于同意将“宏源防水”建在小坨村。1998年,宏源防水正式落户小坨村,也为村集体带来了第一桶金,接下来第二个项目、第三个项目……直到十几个项目,在摆脱贫困的同时,小坨村也渐渐成为台头镇有名的富裕村。

  2020年,昶旭热力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的落户,每年又为小坨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入近百万元的收入。

  优化居住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

  “村集体有了收入后,这些年我一直琢磨,攒够一笔钱就要为村里再做些事,让大家的幸福感再强一些。”在郑连元的带领下,小坨村把“实现乡村美、村民富”作为中心工作,着力提升人居环境。2006年,小坨村修整环村路,与此同时最初的“出村路”重修并拓宽。2011年以来,村内的11条街巷实现了硬化,并在村内大街两侧全部栽种海棠和石楠等苗木。

  村的东头原是一处破旧的养殖场,臭气熏天,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村民苦不堪言,经常投诉。2013年小坨村启动楼房村建设,因该养殖场使用的为建设用地,经村“两委”协商,以拆迁补偿的方式,将养殖场成功拆除,并在原地址上开始建造小坨居民区。目前已经建成了6栋居民楼,村里一半村民住进了新楼房。

  2015年,小坨村又将一处大水湾改建成文化广场,凉亭、篮球场、健身设施等一应俱全,村民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村里还新建一处高标准卫生室和一所省级标准的幼儿园,实现了村民便捷就医和就近入学。为打造“平安小坨”,村里还实现了监控全覆盖。

  土地流转收入稳增 老有所养幸福加码

  小坨村土地1997年调整时,人口数量为1185人,到2020年人口增长到1400人,有200多人没有土地,流出人口的户不想让出土地,新增人口的户想要获得土地,人地矛盾突出。然而,动地必会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如何在迅速推进工作的同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成为郑连元思考最多的问题。前期村委通过走访和大喇叭宣传,让村民明白土地流转的初衷是解决人地矛盾,提高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得到全体村民的一致认可后,土地流转工作得以顺利推进。2020年,村委根据村民现实需求,实行全村土地流转,流转土地2100亩,重新包分给4个种粮大户,村民每人每年分得土地收益金1000元,不仅解决了土地供求矛盾,更是大大提升了土地附加值。

  2020年,在为村里的老人发放福利时,郑连元注意到小坨村70岁以上的老人有226名。由于子女外出就业,村里老人独居的情况较多。考虑到独居老人生活困难,郑连元提议建立一个老年生活服务中心。村“两委”结合本村集体经济情况,在广泛听取民意后,投资30万元将村里的老卫生室和村委的旧仓库改造成了现在的“幸福餐厅”,孤寡老人、困难群众在此就餐每顿饭仅需五毛到一块钱,不仅吃得饱,还能吃得好。餐厅的成功运营不但解决了老年人独居吃饭难的问题,也为外出打工的子女解除了后顾之忧,更为农村居家养老趟出了新路子。目前,小坨村80岁以上的老人和享受政策的贫困户共计80余人在此就餐。除此之外,村里还为7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1200元过节费,80岁以上的老人则能收到1700元,还有油、蛋、奶等其他的福利。

  入党28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5年,坚守基层的郑连元,始终把群众幸福感放在首位。村民们对他的肯定也体现在了历次换届选举时的全票通过中。当记者问起他的初心时,郑连元用最朴实的话回答:“在年轻正是干事的年纪当上了村支部书记,如果干不好,我在老少爷们跟前都抬不起头来!要么当时就不干,既然选择干,就必须想办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然我内心有愧!”

责编:巩小龙
审签:冯世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