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答海报新闻:文物修复传统工艺趋于成熟 现代科技广泛运用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姜雪颖 北京报道

  近年来,博物馆在馆藏文物的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但是,我国馆藏文物数量巨大,种类丰富,文物病害类型也复杂多样,馆藏文物保护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未来,博物馆该如何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的能力?对此,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25日在回答海报新闻提问时表示,近年来,我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优秀传统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不断趋向成熟与稳定。同时,现代科技手段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年,我们着重在文物病害的无损检测、金属文物的防腐修复、饱水漆木器的脱水定型、糟朽丝织品的加固等方面取得很多重要的进展。与此同时,我们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就是环境的监测与控制方面的实践在不断推进。”罗静称,我国初步形成了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工作体系。

  未来,将不断强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重点推进馆藏文物的劣化机理、文物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攻克一批文物保护修复的关键技术,为文物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不断完善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系。

  同时,要加强保护的标准化建设。在馆藏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无损、微损的检测分析、病害的诊断、修复效果的评价,以及馆藏文物环境的监测控制等方面,要加强标准的制修订以及标准的宣贯工作,针对性发挥标准的保底线和拉高线作用,来推动馆藏文物保护的标准化水平。

  此外,还将加大科研平台的建设力度。目前,国家文物局33个重点科研基地中有10个是与馆藏文物保护相关的重点科研基地。下一步将扩大和优化基地的布局,加大建设力度,并通过设立工作站、技术培训、开展科研合作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对行业的带动作用。

  最后,扩大开放合作。推动博物馆不断开放研究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更深入、更稳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吸引和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博物馆文物保护能力的提升。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补充称,为了配合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也是为了配合国际博协藏品保护委员会第十九届大会的活动,我国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万年永宝”展览,“这个展览是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能力的一个体现,或者说是一个成果展。”

  关强透露,目前正按照国家要求,编制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的规划,在规划中也会对文物保护能力提升有进一步的研究部署。

责编:郭 凯
审签:冯世娟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