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丨村里来了“洋村民”

··

大众日报记者 戴玉亮

  记者 戴玉亮

  在邹平市孙镇冯家村,两幢外观一致、结构相同的二层小楼引人注目。这是当年一群美国顶尖学者曾住过的地方。5月13日,由省委外办、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共同举办的“献礼建党百年——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专题宣传活动来到了这里。

  据了解,在20世纪70年代,根据中美相关交流协议安排,美方每年派学者到中国农村进行跟踪式、连续性、蹲点式调查。经我国多部门考察遴选,确定邹平县城以及以冯家村为基地的9个村镇,作为首批对美国学者开放的调查点。

  邹平市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主任科员杨学平,曾任邹平外办副主任。据杨学平介绍,1987年4月到1991年9月,邹平先后接待美国学者进行了87人次的多学科调查研究,考察范围涉及邹平16个村和69个县直部门,接触调查对象17500多人次。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的全面了解,逐渐改变美国社会对中国社会的看法,产生了重要作用。

  集中考察结束后,1992年至2012年,又有不少美国学者先后到邹平调研。1993年10月,美国匹兹堡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傅静申请到邹平西董镇北禾村,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考察。她吃住在北禾村,与村民建立了深厚友谊,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北禾村的洋村民”。

  1997年7月25日到28日,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及夫人等一行专程到访邹平。在邹平期间,卡特就农村经济发展、水利灌溉、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卡特回美国后不久,于1997年8月10日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题为《将中国妖魔化是错误的》文章,主张美中两国应保持良好关系。

  现年51岁的冯家村村民冯永波,当时负责美国专家们的饮食。“为他们准备了西餐餐具,但人家不用,坚持用咱们的筷子。”冯永波回忆说。

  据邹平外办记录,自1985年以来,美国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保学者和农科学者等,共有500余人次到邹平进行考察,发表了大量文章,出版了多部著作。曾经到邹平考察的斯坦福大学教授魏昂德和戴慕珍夫妇在美国编辑出版了《转型中的邹平》一书,客观反映了邹平的改革开放进程,为世界了解邹平、了解中国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责编:石慧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