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观潮丨根除教育培训行业“顽瘴痼疾”,摘掉教育焦虑“紧箍”

··

  徐坤杰

  近日,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检查校外培训机构发现问题的通报》(京教函[2021]216号),对培训机构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超过3个月或60课时费用、擅自恢复线下课程、培训结束时间晚于晚八点半、开展低价营销、贩卖焦虑等不当广告宣传、教学内容超出国家相应课程标准等违规问题,进行了点名通报,其中新东方、学而思等在列。

  显而易见的是,针对当前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乱象的执法力度在不断加大,监管态度也愈发明朗,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市场秩序已成社会共识。也正是因为在这种共识的凝聚下,每一次对教育培训行业乱象的“出拳”都备受关注。

  “噱头十足”的教育培训广告正在“消失”

  “20课时掌握90%必考重难点”“只要21天牢记3000单词”“本地家长注意了!作业拖拉秒杀,拍照秒判对错!”“初中学霸必备,轻松提分!”“2-8岁学什么?上斑马,学思维,学英语”“帮帮帮,网课上作业帮”……

  曾经,在微信朋友圈、短视频平台、电视广告、地铁站、公交站、楼宇电梯广告屏等目光所及之处,这些“噱头十足”广告营销曾铺天盖地。

  对这些教育广告内容以及营销手段进行总结梳理,发现其违规违法行为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利用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等方面。

  而近几个月来,这些被诟病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营销广告正在“消失”,公交车站的各教育培训机构广告牌被撤下,楼宇电梯间里的教育广告“魔性”声音也在减少,央视停播在线教育广告……教育培训机构几近疯狂的广告“喧嚣”正逐渐安静。

  “重拳”出击“乱象”,每一记拳头都能打出“热搜”

  除了铺天盖地的营销广告,在线教师资质造假、机构无证办学、环境安全隐患、超前组织学科教学、价格欺诈、霸王条款、解除合同退费难……一段时间以来,校外培训机构行业“乱象丛生”,在一步步侵蚀家长和学生的权益。

  学而思网校、高途课堂、网易有道精品课、猿辅导四家线上培训机构,在网站、APP售卖课程中以不当用语误导学生报名缴费,违规招生收费。4月23日,北京市教委对以上四家线上培训机构违规招生收费等问题进行了通报。

  针对跟谁学、学而思、新东方在线、高思四家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存在“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价格违法行为,4月25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价格违法、虚假宣传等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顶格罚款50万元。

  5月7日,北京市教委通报了三起“五一”期间校外培训机构发现的问题。其中,房山区北京优尚优学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未取得教育部门办学许可的情形下,违法开展线下一对一教学活动。

  作业帮在其官方网站谎称“与联合国合作”,虚构教师任教经历,引用不真实用户评价。猿辅导在其网站谎称“班主任1对1同步辅导”、“微信1对1辅导”、“您的4名好友已抢购成功……点我抢报”,虚构教师任教经历等不实内容。5月10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作业帮和猿辅导两家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均处以警告和250万元顶格罚款的行政处罚。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相关负责和监管部门对以上“层出不穷”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乱象多次出击“重拳”,每一次顶格处罚和点名通报,都能登上各大平台的话题热搜榜单,引发广泛共鸣和讨论。

  根除校外培训行业“顽瘴痼疾”的政策信号有迹可循

  今年1月7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总基调。陈宝生表示,“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难题,这个难题破不了,教育的良好生态难以形成。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目标是减轻学生和家庭负担,把学生从校外学科类补习中解放出来,把家长从送学陪学中解放出来。这件事非办不可,必须主动作为”。

  1月1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梳理的“2020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点名在线培训服务乱象频现的问题。1月26日,在线教育被中消协纳入重点关注对象。

  1月18日,中纪委发文“点名”在线教育滋生的乱象与监管问题,文章指出,由于资本的助推,在完全互联网化的营销模式席卷下,在线教育存在偏离教育规律本身的可能,而且还提出了对校外线上培训内容核查和培训预收费监管等问题。

  2月5日,北京市教委要求在线教育机构核查在职教师信息,下架所有无教师资质人员的在售课程。

  3月16日,中央网信办主管的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了在线教育专业委员会,向全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出倡议,加强行业管理,助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

  3月23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校外培训风险提示:请家长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培训机构,不一次性缴纳超3个月或60课时的培训费用。

  可以看出,针对一段时间来“野蛮生长”的教育培训机构乱象,市场监管、教育、纪检、网信、公安等部门正在合力统筹,加紧引导、建立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长效监管机制。

  教育“痛点”被一戳再戳,教育焦虑根源何在?

  2020年以来,受疫情因素影响,校外教育培训市场特别是在线教育被按下“加速键”,呈现“高热”发展,甚至部分地区出现无序扩张,冲击市场规范,家长和学生在报班“跟跑”中疲惫不堪,相应引发的投资、广告、投诉、舆情等话题热度也居高不下。

  在当前热播的教育题材影视剧中可窥见一二,从《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到聚焦升学问题的《学区房》……近年来,贴近当前教育生活、切中家长教育焦虑的影视剧,每一次热播都能引发共鸣和讨论,教育“痛点”被一戳再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培训行业乱象、教育焦虑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民生话题,由“乱象”映射出的“起跑线”焦虑、择校焦虑、作业焦虑、升学焦虑等被广泛探讨。

  教育培训机构利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在营销推广中贩卖并加剧教育焦虑,但造成教育焦虑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教育评价制度导向相对单一。

  此外,当前中小学校减负与家长对学校教育需求之间,尚存有一定差距,“统一延长在校时间”成为呼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校外培训机构需明确自身的“有益补充者”定位

  教育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任何教育培训机构都应坚守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做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而不是健康教育生态的“破坏者”和“干扰者”。

  国家针对教育培训机构乱象的具体监管政策正在陆续出台,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此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应深刻认识到自身存在问题,任何唯利是图、贩卖焦虑、虚假营销、诱导冲动消费、价格欺诈等不当行为都违法、违规,更有违“教育初心”。

  作为企业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应当首先明确自身的“教育”属性,而不仅仅是在做教育“生意”,教育的“公益”属性应当坚守,而且在任何时候都应处于首要位置。唯有尽快从“喧嚣”的广告营销与资本竞争中回归到“教育本位”,强化行业自律,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才是校外培训机构应该走的健康、长久之路。

  全链条监管环环相扣,用社会共识解除教育焦虑“紧箍咒”

  根除校外培训机构“顽疾”是解决当前社会“教育焦虑”的重要内容。对这样一个社会性问题,仅仅依靠一个部门、一个方面是难以彻底解决的,而是需要系统性思维,多部门参与,实现对校外培训机构市场生态链条环环相扣的全链条监管。

  其中,在交织的各环节中,学校教育应提质增效,注重加强日常教学管理,推动义务教育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和弹性离校政策落地生效,在时间安排上有效衔接家长的上下班时间,助力解决“校内减校外增”的现实困境。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还应纠正唯“分数至上”的导向。

  而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保持教育理性,关注孩子健康成熟人格的养成,避免只顾眼前的教育“攀比”,而忽视了孩子的长远发展。毕竟,“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

  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又担心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当前多数家长都被戴上了教育焦虑“紧箍咒”。要从根本上解除,还需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健康第一”的教育共识,摒弃陈旧的育才观念。

  与此同时,各有关部门也需加大对违规违法教育行为的执法力度,合力共克,规范教育培训行业市场秩序。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重归健康。

责编:吕 原
审签:孙华飞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