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观潮丨《小舍得》爆火背后的教育焦虑与“内卷”

··

  张静宁

  近日,由宋佳、佟大为、蒋欣、李佳航主演,张国立特别出演的电视剧《小舍得》开播。与此前热播的《小别离》《小欢喜》一样,该剧也是“小”系列家庭教育类题材电视剧。

  相比《小别离》《小欢喜》中聚焦的中考和高考话题,《小舍得》描绘的“小升初”现状拥有更高的普适度和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也因此更容易引发网络共鸣。

  剧中蒋欣饰演的田雨岚为儿子学习兢兢业业、煞费苦心,调动一切资源让其在应试教育中取得成功,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改变人生轨迹;而宋佳饰演的南俪一家是典型的佛系家庭,她在反对“唯分数论”的理念下,想让孩子度过一个愉快的童年。

  《小舍得》通过刻画一个大家庭中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的戏剧冲突,展现了中国式家庭教育与当下学校教育的普遍现状。由于剧情中的家长教育焦虑、社会压力、名校名额争夺等现象切中当下的教育“痛点”,使剧中的多方面话题在网络空间中不断延伸,微博话题#小舍得#达30.4亿阅读量,#南俪田雨岚家宴攀比##你认为鸡娃焦虑的本质是什么##小舍得教育内卷#等由剧情引发的网络讨论也在舆论场不断扩散。

  集体性教育焦虑缘何引发现象级讨论

  在《小舍得》引发的网络讨论中,最核心的关键词分别是“教育内卷”和“教育焦虑”。

  关于“教育内卷”,有媒体指出,所谓“内卷”也被称为“凡人版军备竞赛”,教育领域的“内卷”就是教育体系内部不断增加教学的劳动投入来获得成绩增长,但教学的效率和结果都没有明显的提高。

  也正是这种“内卷”,让教育焦虑在当下社会具有了普遍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子女教育结果的过分担忧,如唯恐孩子上不了好学校、得不到公平对待、无法很好地就业等。

  应当看到,受社会评价体系与个人经历的影响,一部分人将对孩子未来生活的保障寄托在教育上,认为要想成为教育竞争中的成功者,就必须尽最大可能地成为社会竞争中的优秀人才。而对教育成功的衡量标准就是升学考试的成功,比如,名初中、名高中直到考入名牌大学等。

  为了满足家长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心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越来越多,对孩子的教育“层层加码”“饥不择食”。

  像《小舍得》中的田雨岚一样,将孩子置于疯狂的补课、无尽的补习中。而这种高昂的教育投资又反作用于家长期待,形成了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高回报的诉求,体现为对孩子考试成绩急于求成、对子女学习生活粗暴干涉的现象。

  最终,逐渐演化成人们谈及教育便有的集体性焦虑心理。

  “校内主业校外学”现状,是如何发生的

  在《小舍得》的支线关系中,其以年轻教师为切入视角,描绘家长心态的同时,也影射出教师、学校、校外培训以及家长和学生之间不断加剧的矛盾。

  对学校来说,他们在升学竞争中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因为升学成绩与学校的资源分配直接挂钩,而老师既要配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要确保学生成绩,就出现了“校内休息,校外增加作业量”的情况。

  家长作为课外辅导员与监督者的角色,不仅容易陷入对老师“无条件赞同”的怪圈,还会由于无法对孩子成绩进行有效干预而沉迷于大量校外培训机构。

  当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唯论文等评判标准变成社会共识,教育便会存在异化成文凭符号、职业标签。

  从该剧目前产生的超过400万次互动话题投票来看,针对校外培训,有85.22%的用户认为辅导机构确实在制造紧张情绪;也有58.71%的用户认为,如果班上大部分孩子上辅导班了,他们也会送孩子去。

  这就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教育环境里的“剧场效应”(指一群人在剧场看戏,一旦有人不守规矩站了起来,又没人制止,整体看戏氛围会让每个人都不得不站起来看戏,以致最后所有人都站到凳子上看戏的怪诞现象)。

  对此,不少专家表示,教育市场高分需求量的增加,正在促进“新一轮的教育产业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课外补习逐渐“绑架”学校教育。如“提前教育”的补习方式,使很多孩子未上学却已对一年级的课程烂熟于心、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等。

  其二,“小升初”的择校趋势。不论小学还是初中,在不少一线城市已经形成了“民办教育是优质教育”的部分认知。这样的认知形成,大多是基于民办学校较高的中考成绩和近几年更强势的教学规模。

  其三,“名校办民校”资本化现象明显。基础教育学校与房地产市场深度结合,被认为是目前“教育产业化”的突出特点之一,这类“超级学校”扩张的背后都有强大的资本力量。

  教育环境治理需社会多方齐发力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再次强调“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基于此,教育部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和整改方案,如网络关注度较高的“严禁中小学招生与任何竞赛挂钩”“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教育部规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中小学生作业管理十条要求”“严格管控校外辅导机构”等,虽然一系列的政策都直接回应了公众关切,但持续存在的教育焦虑,也真实地反映了这类整改方案的“落地难”问题。

  现在,教育问题与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联系日益紧密。故而,单纯地通过政府或是业界学界独立解决,都有很大的难度。只有社会多方共同参与,才能从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两方面改善教育环境。

  比如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只要家长需求仍然存在,仅靠行政力量干涉也不会有实质性的效果。与其如此,不如从合理利用校内时间入手,将更多在校时间聚焦在学生的学科教学上。

  再比如,通过加强教育行业组织的专业自律以及整体教育认知观,改变更多家长与教师对教育目的的理解,理性看待社会竞争。

  而对于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不仅要对其“无限夸大”“炒作”等惯用手段予以处罚,还应对部分机构“超前学习”、私立幼儿园“小学化”等现状进行干预。

  只有社会多方形成合力,才能让素质教育真正得以落实。

责编:葛思琦
审签:张静宁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