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渤海情第四卷:抗日将领冯安邦抬着棺材上战场

··

  编者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更好地传承、发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保护好革命遗址遗迹,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大众网滨州频道策划推出“红色渤海情——寻访革命文物里的百年记忆”系列采访活动。围绕第一批山东革命文物名录中滨州革命遗址选取典型、深入采访,挖掘背后的故事,了解曾在这里奋斗过的党员先烈的革命历程,讲述在革命老区上演过的红色故事,通过革命遗址遗迹,追寻曾经的峥嵘岁月。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佃潇 郭峰 李存 陈国栋 张爽 滨州报道

  “古棣信阳,汉垒齐疆,物阜天华,育化忠良……”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中国抗日将领冯安邦就是其中的一位。冯安邦的故居坐落在山东省滨州市的无棣古城内,其碑文是由无棣县文史专家,也是冯安邦的妻侄于长銮所撰。透过碑文,仿佛已看到了冯安邦英勇无惧的一生。

冯安邦的半身雕像矗立在故居院中

  今年84岁的于长銮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冯安邦的生平故事。冯安邦是无棣信阳人,出生于1884年,先世以耕读传家,在乡间很有声望。父亲冯维钿是清代光绪年间的五品把总,后家道中落,贫困不堪,十几岁的冯安邦只能到县城扛麻袋度日。1900年,正值清末、民不聊生,冯安邦便远走他乡,与于长銮的父亲结伴投了军。1911年辛亥革命后,冯安邦转隶第十六混成旅冯玉祥麾下,先后参加了讨伐张勋复辟、讨伐陕西军阀陈树藩之役及“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平定甘肃“河湟事变”、中原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1938年11月3日,在奉命扼守大别山的战役中,冯安邦与敌人血战五十余日,歼灭大量敌人后在转进襄樊的途中,遭日机轰炸,重伤阵亡,壮烈殉国。

于长銮老人向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讲述冯安邦的生平故事

  “冯安邦将军最初的名字叫‘冯景树’,后来冯玉祥在战场上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安邦’,意思就是报国、安邦。”于长銮说,自此始,冯安邦便有了自己的目标,当官不为升官发财,只为民族独立、百姓安居乐业。“他不仅作战有功,也是一名慈善家,每到一地,他常组织部队协助百姓耕作、修筑道路,并将自己的大部分薪俸接济寒苦或创办学校。为了纪念他,当时赣南的永丰、湘西的慈利、鄂北的应山等地都筑有‘化民桥’(冯安邦字化民)。”

  对于冯安邦的生平事迹,于长銮记忆犹新。然而,只与冯安邦“见过一面”的他,也只是在父母的嘴中获知的。“我出生的那天,冯安邦将军正好从江苏回家省亲,虽然我们见过一面,但是我没有记忆,都是长大了以后听大人们讲的。”

  “一九八几年的时候,我去过台儿庄,看了看我姑父打仗的地方,还写了一组诗叫《血沃的土地》。”说罢,于长銮就翻开书,读起了组诗里的第一首,也是为冯安邦所写的一首,名为《将军,在决战时刻……》。“四十二军还有四十二把战刀,军长是四十二把战刀的旗帜,身后抬着棺材,作背水一战……”刚读了不到十行,于长銮已多次哽咽。

位于无棣古城景区内的冯安邦故居

  听完冯安邦生平事迹的讲述,记者随后来到了冯安邦故居。推开大门,一座半身汉白玉雕像矗立在院中,基座上雕刻的“冯安邦将军”五个大字映入眼帘。

  据介绍,冯安邦一生都以光头形象示人,这是因为每次上战场之前,冯安邦都会剃成光头,并抬上棺木。“抬着棺材上战场,义无反顾赴国殇。我不敢死谁敢死?誓死保卫台儿庄。”这种为了保家护国、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也是他多次带领部队以少胜多的关键所在。

冯安邦故居展厅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记者了解到,冯安邦在襄阳以身殉国时,并没有找到尸体,只捡着了一只带有臂章的手臂,由勤务兵带回了北京。1940年9月25日,国民政府发布褒奖令,表彰冯安邦“奋迹戎行,战必先驱”的抗日功勋,并追授其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安邦先后入注《中华英烈大辞典》《无棣县革命烈士陵园英名册》。2014年9月1日,冯安邦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故居中的冯安邦纪念馆

  为了缅怀冯安邦的英雄事迹,2006年8月,在冯安邦殉国68周年之际,无棣县人民政府对冯安邦故居进行了修复,并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冯安邦纪念馆”。“现在是新时代了,年轻人要不怕艰难困苦、砥砺前行,为民族的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个事也包括我在内,只要一息尚存,就得践行自己的诺言。”于长銮说。

责编:刘仕超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