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丨以奋斗,致青春
··
大众日报记者 李明 石如宽 王健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广大青年要扛起新时代的青年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放飞青春梦想,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走出写字楼的她回到乡间的大棚,任汗水浸湿脸颊;离开北京的他回到村里,在直播间卖起鲜花;热爱舞蹈的她,放弃稳定工作,当上了舞室老板……新时代给了新青年更多选择,“后浪”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
获评中级职称的职业农民
5月1日,在广饶县李鹊镇小张村南瓜大棚内,忙前忙后的刘超满脸汗渍。“让结过果的瓜蔓尽量落到地面,把已经开花和挂果的沿着吊绳往上缠,满足南瓜生长需要的光照和养分。”手里忙着给南瓜秧落蔓的她不时对工作人员指导两句。
“这种南瓜一棵秧结两茬果,一茬6个左右,每个1斤。再过20多天,第二茬就能上市。”刘超所说的是今年农场新种植的贝贝南瓜。贝贝南瓜口感香糯,含糖量是普通南瓜的16倍,市场上很受欢迎。
一身发旧的黑色运动装,裤腿、鞋面上都是泥点子,一根皮筋把头发粗粗拢在脑后,脸颊、脖子、手臂的皮肤都晒成了深麦色。很少有人能想到,刘超几年前还是一位国企白领,却在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返乡“种地”。
2015年春节,在父母经营的家庭农场里,刘超看到父母冒着风雪严寒打理胡萝卜。心疼之余,她脑海里萌生了一个大胆想法——回乡帮助父母“种地”。
当她把想法说出来的时候,父母坚决反对,但刘超有自己的理由。国家一系列扶持“三农”的优厚政策,让她坚信农业在未来大有可为。最终,她成功说服父母,从央企辞职回到小张村,帮父亲打理几百亩胡萝卜地。
作为“新农人”,刘超求新求变,力求让农场走向现代化。在她的努力下,农场胡萝卜注册了“渑水河”牌商标,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李鹊镇胡萝卜”国家地理标志也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批复,农场胡萝卜的名气越来越大。
如今,当年的胡萝卜基地已经发展成占地2100亩的现代化家庭农场。在刘超的带动下,小张村及周边地区已成为特色种植区。农场又为300余名农村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名妇女年增收8000余元。
去年底,刘超参加了东营市组织的职业农民职称评审,晋级中级,她也获评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今年,刘超还跟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签订了30亩的鲁元118小麦试验种植,并正在与青岛农业大学对接脱毒红薯试验种植,让农场农产品品质更高、种类更丰富。
人气爆棚的“小花匠”
“大家看这棵‘宝莲灯’,玫红色的,全都是大花苞。这花一年开两次,花期有100多天呢……”5月1日下午两点,青州市黄楼街道迟家村,村民孙培健正在花棚直播室,直播销售店铺里的花卉产品。一旁的地面上摆满了用作展示的宝莲灯花和绣球花,一片姹紫嫣红。这样的直播销售,他每天都要持续六七个小时。
今年36岁的孙培健是某平台花店“米兰的小花匠”的店主。从山东工商学院毕业之后,颇有“闯劲”的孙培健选择去北京销售服装。那时,线上直播带货模式异军突起,孙培健意识到这是新商机。2019年,他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和妻子回到老家迟家村做起网上直播卖花。
然而当直播间真的开起来,却并没有那么简单。最开始的一个月,常常一天下来,孙培健说得嗓子冒烟,也没有一单生意。直播间的人气流量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既需要平台支持,也需要在与广大网友的互动中不断进步。孙培健说:“直播是个‘以花会友’的交流机遇,直播间有很多熟悉的老花友,他们相信我的眼光。”
青州是江北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青州市政府也在不断加快构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从物流成本、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花农支持。孙培健从中获益匪浅,在受众定位、直播风格等方面下苦心钻研,一点点积攒人气。很快,他的直播间火了起来。“青州花卉种苗研发种植、销售和物流的产业链条都很齐全,进货也方便,现在我们在网上销售的主要是一些高档的花卉,几人轮班从上午9点一直播到下午4、5点钟,一场大概有两三万人观看。”孙培健说。
在每天数小时不间断的直播中,孙培健与花友们在线交流,在良性互动中生意越来越好,引得附近的乡亲纷纷前来“取经”。“从卖衣服到卖花,看着跨度挺大,其实本质上还是互通的,现在单子越来越多,亲戚朋友都过来帮忙。下一步还是想多招一些专业人才,多开几个直播间,把店做大。”孙培健说。
舞台上的“追梦者”
“肩不要动,左、前、右,收!”“手臂伸直,肩部用力!”
5月1日下午3:50,济南经四纬十二路附近一处写字楼内,伴随着动感的音乐,“90后”姑娘刘崇正给学员们一板一眼示范着街舞动作,嗓音有些沙哑。毕业于教育专业的她,如今经营着一家舞蹈工作室。
“跳舞本来纯属爱好,我从高中毕业之后才开始接触。”刚开始时,她的想法很简单,只想让自己有个特长。然而,台上的风光背后是煎熬的训练。最痛苦的是撕腿,撕心裂肺的疼,甚至第二天下楼都得扶着扶手,搬着腿,一步一步挪。
2016年从济南大学毕业后,她来到了一家教育中心,准备成为一名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帮朋友带了一堂舞蹈课。从此,梦想的火苗再次燃烧起来。
“学员们都很喜欢我,那种成就感让我觉得特别幸福。”刘崇说。
离开教育中心,她一门心思投入到了舞蹈教学。去年,她萌生了创业开舞蹈室的想法。尽管十分忐忑,她还是从菏泽老家回到济南,每天坐着公交车东奔西跑。
“6月中旬试营业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怎么去宣传,因为疫情,附近的写字楼和小区都进不去,打印的宣传单没发出去几张。”刚开始那几个月,因为学员少,她几乎天天失眠,天天掉头发。
转机总在咬牙坚持之后。去年“双十一”,她线上的促销活动有了效果,电话不断。
学员渐渐多了起来,她每天累并快乐着。“最忙的时候,从早上10点一直上课到晚上8:30,但是却感觉不到累,甚至睡觉都睡不着。”
刘崇的舞蹈室叫DREAM SEEKER,“追梦者”的意思。她希望这里的学员们无论当时在干什么,无论处在什么年龄阶段,都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奋斗的过程总是幸福的。
(□本报记者 李明 石如宽 王健 本报通讯员 钟鹏飞 刘福春 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