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最美铁路”:中国铁路“大后方” 的最美铁路人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梁胜楠 石家庄报道

  一列列火车,满载着货物运往祖国各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飞驰的列车背后,也有无数人默默地奉献着。石家庄车辆段就有这样一群铁路人,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为列车的健康运行保驾护航。

  “波形”女神探:干这个,最重要的就是责任心

户卫欣现场为记者们演示轮轴探伤操作

  户卫欣在石家庄车辆段配件车间负责轮轴探伤工作,工作时的她手持探头,在轮轴上上下翻飞,眼睛紧盯屏幕上一串串跳动的波形,不放过波形的每一个细节,“生怕一不留神,错过了一丁点儿的异常波动,导致检查不到裂纹。”她说。这一幕,像极了医生在为病人做B超检查。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自2003年走上轮轴探伤岗位后,户卫欣一干就是18年。由起初的不适应,生怕出错到后来娴熟的操作,准确的判断,“干这个就是要有责任心,再就是经验,这么多年来自己也总结出来一些经验,平时多问多听多看多总结,主要还是要多学习。”户卫欣如是说。

  在这里,户卫欣被称为“波形”女神探。车轮是铁道车辆所有零部件中最基本的零件,它的运行条件复杂多变,经常发生擦伤、剥离、掉块和疲劳损坏等损伤,性能好坏对行车安全具有十分重大影响,隐藏在车轮内部的“缺陷”更是对车轮性能好坏起关键作用。户卫欣靠着一双“火眼金睛”,通过探伤仪的“波形”变化,从中找出规律,判断内部裂纹深度、长度及裂损情况等。随着探伤设备和探伤技术的更新,发现缺陷的困难程度几何倍增,但户卫欣却在缺陷及其偶发的状态下,仍然能够准确地发现一个个裂纹缺陷,守住一个个的安全底线。

  “提心吊胆啊,刚开始干的时候也是吃不下睡不着,还是要多学习,这么多师傅,要多看多听多问,自己积累经验,我觉得这还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户卫欣说。哪有什么与生俱来的“火眼金睛”,不过是感受到了身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对工作的热爱和十八年如一日的坚守,“女神探”的名号也就因此而来了。

  “骨灰级”铁路迷:每件藏品都记录着一段铁路的历史

李志强的珍贵藏品

  李志强是石家庄车辆段配件车间的一名轮轴工,喜欢收藏的他以前四处收藏瓷器,自2005年起与铁路上的那些“老物件”结了缘,收藏了千余件有关铁路的“老物件“,甚至将自己的房子也装修成火车车厢模样,可谓真正意义上的“骨灰级”铁路迷了。

  据了解,自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李志强已经在石家庄车辆段配件车间干了34年了,可以说见证了我国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也经历了新旧技术的更新换代。随着铁路上的许多老物件越来越难见到,李志强便萌生了收藏的想法。“每件藏品都能记录一段铁路的历史、能感受一个时代的气息。”李自强如是说。

  说起李志强最喜欢的藏品,当属“学习’毛泽东号’模范机车组”奖牌了。据了解,当时能得到这个荣誉奖牌对于铁路人而言是非常光荣和自豪的。“毛泽东号”机车人“责任心加责任制加基本功等于安全”的经验和方法,使上百个作业环节实现了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为铁路运输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正是因为“毛泽东号”有着如此特殊的意义,凡是与“毛泽东号”有关的老物件,李志强都会尽力去收藏,因为它传承着铁路工人艰苦奋斗、勇挑重担、甘于奉献、忠于职守的精神,他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也是企业永恒的文化。”

  在参观中,记者有幸见到了一块标有“ND0001”的铭牌。据了解,这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款电传动内燃机车,于1958年试制成功,后改称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东风”型。这块铭牌见证了我国铁路从有到无,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铁路人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创业精神,“这些藏品在别人的眼中不会说话,只有懂得它、了解它的人才会说话,将会告诉你它的坎坷经历和昔日辉煌。”李志强说。

责编:徐明业
审签:丁厚勤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