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登台国家大剧院
··
中新网北京4月24日电 (记者 高凯)“雨花英烈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永远飘扬在——信仰的旗帜上!”4月23日晚,伴随着庄严大气的序曲《忠魂》,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拉开帷幕。
南京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殉难地。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成千累万的优秀儿女集中在这里慷慨就义,用血肉之躯铺就了新中国的诞生之路,铸就出一种时代精神——雨花英烈精神。
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登台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供图
邓中夏、恽代英、黄励、郭纲琳、吴振鹏、史砚芬、丁香、袁咨桐等雨花英烈形象一一展现。在16首激情澎湃、饱含深情的交响组歌中,雨花英烈的感人故事、崇高精神和坚定如磐的初心,“声”入人心。
这些烈士中既有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青年领袖这样的觉醒年代第一批“播火者”,也有受过良好教育,为了给人民谋幸福、民族谋复兴的崇高理想信念而投身革命的青年志士。他们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代表了坚定不屈的信仰、代表了在残酷环境中依然保有的美好情怀、代表了革命人永远年轻的精神。
南京此次邀请国内优秀的艺术家团队创作完成的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由著名指挥家张国勇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和南京市歌舞剧院联合出演。
这部大型交响组歌以“无名英烈”与“烈士陵园讲解员”贯穿整场,无名英烈是所有雨花英烈的化身,也是全剧的主讲人;讲解员既讲述烈士故事,也是当代青年的代表,在剧中和无名英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全剧的各个篇章中,历史与当代交替进行,英烈的目光注视着当代,当代青年在对英烈的回忆与缅怀中激励自我、坚定信仰,两代人隔着时空展开心灵的交流。通过年轻的英烈和当代年轻人的对话共振,《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力图打通当代与历史,用历史观照现实,激发共鸣,传承革命精神,擦亮新时代的信仰之旗,让雨花台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传承发扬,让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薪火相传。
国家大剧院供图
“用组歌传承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我觉得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著名词作家王晓岭此次担任《雨花台——信仰的力量》艺术总监、撰稿、作词,在他看来,组歌可以采用高屋建瓴的方式,站在一种统揽全局的高度和视野来讲述,同时它既能增加总体的观照,也容易具体到某一个人、某一个事物,既能大气磅礴,也能细致入微。“雨花台是这么富有诗意、这么美好的名字,也恰恰是英烈们的品格、精神、信仰的一种写照。在歌词中我们大量采用了英烈们的诗抄和原话,使之更具有真实性和历史感。”王晓岭说。
此次担任音乐总监和作曲的是著名作曲家印青,他在南京生活、工作过多年,对雨花台和雨花英烈非常熟悉。他与女儿青年作曲家印倩文历时大半年的创作,不断思考、不断调整,最后,谱写了16首风格不同,但精神力量一脉相承的曲目。印青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三方面的结合——革命性与抒情性,民族性与时代性、艺术性与大众性。“既有较高的艺术含金量,同时又能让普通观众接受并喜欢,并且能打动年轻人。”
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登台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供图
“没有任何东西比音乐更单纯,更能够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著名指挥家张国勇认为,党史学习教育,如果能够“乘着歌声的翅膀”直接打动人的话,力量是无穷的。“有时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音乐可以。”他坦言每一次挥舞起指挥棒,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部作品除了缅怀、传承,还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对现代人而言,影响和意义更是重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