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鼓县老区脱贫有“新招” 工作“送到”家门口

··

(记者:文露漪 邓波 编辑:姜洋)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文露漪 江西铜鼓报道

  “江西风光无限好,且看铜鼓四月天。”在江西省西北部的青山绿水间有一块“红土地”,这里是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宜春市铜鼓县。

  近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烈们在铜鼓的青山绿水间用热血为人民的幸福战斗。如今,有着“红色基因”铜鼓人也在这片青山绿水间用智慧和双手创造着幸福生活。

  扶贫车间开进村 不出村口能挣钱

  4月19日,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高桥村内一座工厂里,穿着专业工作服的工人正麻利地工作。其实,这些工人都是高桥村的村民,他们工作的地方是村里的扶贫车间。

  高桥村扶贫车间由村里使用国家扶贫资金投资建设,总投资450万。建成后,江西德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租厂房,每年可为高桥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除了租金这类直接收益,德成工厂生产米粉使用的是当地生产的稻米,雇佣的工人是当地村民,这一系列措施都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多的致富选择。

  自去年11月开工以来,该工厂已吸纳本村就业32人,其中有6名是贫困户,每日能生产米粉成品3吨。走进米粉生产线,可以看到一些中年或眼部残疾的工人。在扶贫车间建设前,这些村民因为年龄较大等原因在外难以找到工作,只能留在村里务农、带孩子。扶贫车间开工后,放宽了招聘条件,35岁-55岁的村民都可以进厂工作。一些身体条件较好的60、70岁的村民也可以进厂。

高桥村村民在扶贫车间工作

  4月19日上午,47岁的高桥村村民叶术兰正在扶贫车间的米粉生产线上负责“梳洗”工作。她熟练地举起一排米粉,挂在流水架上,用特制的“排梳”将缠在一起米粉梳开。“以前我就是在家种地、带两个小孩,靠丈夫在南昌打工一个月挣四五千元。现在我在村里工厂工作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元。”叶术兰说。

  在扶贫车间的屋顶,一片片黑色的面板正在“无声”的工作。这是村里为车间配置的320千瓦的光伏发电,年发电量3万度左右。一般工厂购买电价为每度6毛多,而村里建成光伏发电后,将电以每度5毛5直接卖给扶贫车间,既为工厂减少了生产成本,又可为村里每年增收万余元。

扶贫车间房顶的光伏发电

  易地搬迁“送”工作 一举三得为村增收

  在高桥村村委会旁,一排崭新的三层楼房格外醒目,这就是高桥村易地搬迁村民居住的芳坪小区。

  2018年10月,高桥村易地搬迁贫困户集体入驻,易地搬迁10户43人,同步搬迁6户24人。

高桥村芳坪小区

  从前,部分高桥村村民以伐木为业,居住在大山中由木头、泥巴搭建的房屋里,有些家里还没有水电,生活比较艰苦。在禁止伐木后,留在山里的贫困户便没有了挣钱渠道。

  “我们的贫困户最远的离村委会有6公里,家里老人出门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土路,送孩子到镇上上学骑摩托车都要一个多小时。”高桥村村支书王雄介绍,易地搬迁后,贫困户家门口就是水泥路,骑摩托车送孩子上学只需要十分钟。

  现在,高桥村的易地搬迁点背靠果园,面朝水田。此前,由于年轻人在外打工,一些村民家中的土地无人种植。村合作社便从村民手中承租,将这些土地整合起来,作为村里的流转地。合作社雇佣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在流转地耕作。流转地里水田收获的水稻可以就近卖给扶贫工厂作为原料。而果园里的马家柚、黄精等特色农作物也可以外销创收。

  据了解,高桥村内流转地有200多亩,这些原本无人种植的土地,如今让外出务工家庭获得了租金,给贫困户提供了工作机会,也为扶贫工厂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可谓是“一举三得”。

  此外,针对易地搬迁户中的老年人,村里还提供了公益岗位。73岁村民王阳彦同志是易地搬迁户,他每天都会肩带红袖章、身披小马甲去巡河看水质、沿河清捡垃圾,守护着金沙河的一江清水,被村民称为民间“河长”。

  在铜鼓县,各村都有着各种因地制宜的脱贫妙招。中共铜鼓县委旧址所在的梁塅村着力发展红色、客家、水生态等特色旅游产业;拥有优质温泉资源的隘口村发展“汤里温泉景区”,成为影视组拍摄地;茶园丰富的公益村举办“客家开茶节”,将特色农业和旅游观光结合……铜鼓人民在这片“红土地”的青山绿水间靠着勤劳的双手走向脱贫致富路。

责编:莫元婧
审签:丁厚勤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