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蔬菜与韩师傅的故事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永莲 潍坊报道

  1989年,当时的寿光县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建起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种起了黄瓜等反季节蔬菜。当年试种成功,黄瓜上市后,价格比猪肉还贵,村里一下子出了十几个万元户,在当地引起轰动。紧接着,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寿光全县推广,1990年发展到5000个,1991年猛增到2.5万个,1992年发展到7.5万个……到了1995年的时候,寿光境内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已经接近20万个。

  冬暖式大棚的推广,在中国北方掀起了一场“白色”革命,结束了北方冬春季节蔬菜种类单一、短缺的历史。从此寿光开始了“一年常青,四季有菜”的局面,依托大棚蔬菜,寿光人迅速富了起来,寿光也由一个贫困县迅速成长为全国排名靠前的经济强县,成为“中国蔬菜之乡”。

  2000年,第一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简称)在寿光举办,标志着寿光的蔬菜已经走向世界。如今,菜博会已经成功举办了21届,成为当地经济腾飞的引擎,也是创新提升“寿光模式”的重要载体。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当年的冬暖式大棚成就了现在的寿光。在当时冬暖式大棚的起源推广中,有几名功勋人物不得不提,一个是时任寿光县县委书记的王伯祥,一个是时任三元朱村书记的王乐义。此外,还有一个不被人们熟知的人,他叫韩永山,是当时三元朱村冬暖式蔬菜大棚的技术顾问,在冬暖式蔬菜大棚和反季节黄瓜的推广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之所以不为人所知,是因为韩永山在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寿光全线推广、全面开花后不久的1993年就因病去世了。

  4月20日,第22届菜博会即将开幕。菜博会开幕前夕,大众网记者一行来到现居寿光市区的韩永山妻子周万珍家中,一起回顾当年那段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听一听她口中的韩永山“韩师傅”。

  刚做完膝盖手术,多年的腿病被治好

  4月14日上午,大众网记者来到寿光市三里小区周万珍的家中时,她正在卧床休息。见有人来,周万珍小心翼翼地起身,慢慢走到客厅。旁边有人要扶她,被她拒绝了。“不用扶我,我自己可以。”虽然已经70多岁,老太太话语中透出来的坚决令人敬佩。

  “我这腿刚做了手术,现在行动还不太方便,再过上几天满一个月就好了。”周万珍摩挲着左腿膝盖处说道,“感谢党和政府,张罗着给我做了手术,年前做了右腿,年后又做了左腿,我这两条腿疼了6年,现在终于不疼了。”

  记者了解到,周万珍做的是半月板更换手术。2020年8月,寿光市卫健局和社区工作人员陪她去医院做健康查体,了解到周万珍膝盖疼痛多年,多方协调安排她进行了手术。

  周万珍有一儿一女,女儿在农业系统工作,儿子和儿媳都在水务系统,两个小孙子活泼可爱,一个在上小学,一个在上幼儿园,一家人过得平淡而幸福。

  “每月都发生活费,自己花足够了。儿子住我楼下,时不时上来看看。福利院的人每周都来给我打扫一遍卫生,逢年过节社区和民政局都来看我。现在政府又给我治好了多年的腿疼,我挺感激的。”周万珍现在的生活平静而单调,只有在提到“韩永山”三个字的时候,她那双一直波澜不惊的眼睛里才会有一丝波动。

  冬天的两斤鲜黄瓜,让三元朱村沸腾了一个春节

  时间回到20世纪80年代。韩永山和周万珍还是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陶屯村的普通村民,在自己承包的山地里建起蔬菜大棚种植黄瓜。韩永山脑子灵活,喜欢琢磨。他合理利用自家承包田山包的地理优势,经过对朝阳南坡地的挖掘修整,采用了“深窝”避寒、“朝阳”吸暖和塑料薄膜“覆盖”保暖的方式,坐北朝南的建造了简易的蔬菜大棚。

  老韩家的黄瓜产量高长势好,每到出棚的时候都会有全国各地的蔬菜商贩慕名而来。其中,来自潍坊寿光三元朱村的村民王新民就是当时的一个。

  据周万珍回忆,王新民当年曾经3次去老韩家中批发黄瓜运回山东卖,挣了不少钱。看着韩永山的大棚和大棚里一次上千斤的产量,王新民萌生了新的想法。

  1989年春节前夕,常年在外贩卖蔬菜的王新民,把从老韩家带回来的两斤黄瓜放在了堂兄王乐义的餐桌上。寒冬腊月时节,看着这两斤鲜灵灵的黄瓜,王乐义既震惊又欣喜。蔬菜大棚在当时不算新鲜物,但能在这么冷的时候种出黄瓜的,他是头一回听说。

  当时的寿光还是个贫困县,作为村书记,王乐义的头等大事就是带着村民过上好日子,这两斤黄瓜给了他灵感:和东北相比,寿光的条件好太多。地势平坦,土质好,有种菜基础,气候温和,东北能种出这么水灵的反季节黄瓜,寿光肯定也能。

  春节刚过,王乐义就带着王新民和其他几个村民一路北上去了辽宁,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请韩永山出山,来寿光指导推广冬天能种出黄瓜的大棚。

  老韩卖掉家产,决心到寿光闯一闯

  周万珍说,老韩没有多少文化,但善于钻研,靠着种植反季节黄瓜,一家人日子过得还不错。“有收入有大棚有车的,在村里条件算很好的。所以他们来叫老韩去寿光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都不愿意,老韩自己也不愿意。”

  当时的寿光实在是太缺老韩这样的技术员,王乐义一行吃了闭门羹毫不气馁。1989年上半年,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跑东北,向老韩取经求教。最后一次,王新民来到老韩家对着老韩说:“我给你买了船票,你跟着我去寿光看一看吧,就当旅游了。”韩永山一听,正好农闲时候,去旅游一次也挺好,便跟着王新民去了寿光。

  到了三元朱村一看,老韩就心动了:这里的土地太好了,一马平川,土质也好,种大棚再适合不过了。回到东北,老韩就卖棚卖车,准备去寿光大干一场。“他做这些事太突然,没有和我商量,还是邻居告诉我的,等我带着孩子赶回家时,车和棚已经被人家装好拉走了。他是铁了心要走,气得我半个月没和他说话。”

  冬暖式大棚在寿光大获成功,引发了北方农业“白色”革命

  1989年7月,老韩带着卖棚卖车的钱和家里多年的存款来到寿光三元朱村,和村民一起搭起17个冬暖式大棚种黄瓜。周万珍因为赌气没有一起来,到了10月黄瓜嫁接的时候,才从东北赶了过来。“生气归生气,黄瓜嫁接是大事,我得来和他一块弄。”

  大棚都是村民们贷款建的,很多人有顾虑,老韩拍着胸脯给他们保证:一定把大棚搞成功!韩永山不分白天黑夜地靠在大棚里,当起了全村的大棚技术顾问,谁家需要他就去谁家,忙得脚不着地。

  在韩永山等人的不懈努力下,1990年元旦期间,三元朱村的冬暖式大棚大获成功,黄瓜不仅产量翻番,质量也非常好,村里一下子出了十几个万元户,这让当时还属于贫困县的寿光沸腾了。

  作为大功臣,韩永山得到了县里的重奖:奖励现金8万元,送120平方米住房一套,全家人“农转非”,配备一部吉普车……先后被聘为寿光蔬菜办公室顾问、任职蔬菜办公室主任,推荐为潍坊市劳模。

  紧接着,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接踵而至,不少地方还提出要重金聘用他。但韩永山重情重义,他感激寿光给予他的优厚待遇,决定留在寿光继续推广冬暖式大棚,还把全家人都接了过来。

  此后,韩永山和王乐义等人一起,开着那辆吉普车,每天到各个乡镇推广指导冬暖式大棚,他将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菜农,足迹遍布寿光南部300多个村庄。到1990年底,仅一年时间,寿光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由17个突飞猛进发展到5800个。

  寿光起来了,老韩却黯然离世

  从三元朱村开始,冬暖式蔬菜大棚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寿光的各个乡镇和村庄,三年时间,就增加到了7.5万个,并逐渐辐射到山东省甚至全国各地,“寿光蔬菜”开始走向全国,寿光也逐渐成了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寿光富起来了,韩永山却倒下了。常年高强度的奔波劳累,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差,经常是白天各个乡镇跑,晚上回家打吊瓶。“老韩的胃不好,从1992年开始,他就觉得身体不舒服,浑身没劲,吃不下饭,不停地打针吃药总是不见好。我让他休息休息,他舍不得大棚,舍不得他的事业,还是天天到处跑。”周万珍说。

  1992年9月,因为总是不见好,周万珍带着韩永山到大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让她痛苦不已:韩永山患的是肝癌。“医生说来得太晚,撑不了几个月了。我都感觉天要塌了,老韩9岁就没了父母,在村委大院里长大,那些年天天忙着弄大棚,好容易能过两天好日子,又得了这病,我就是心疼他。”

  周万珍并没有告诉老韩实情,说还是胃病,需要静养。这次老韩听了她的话,安安静静住了一年的院,直到1993年11月28日去世。韩永山病重的时候,周万珍曾经问他:后不后悔来寿光?韩永山回答:不后悔。

  30多年后的今天,寿光早已成为全国GDP百强县,国务院钦定的“中国蔬菜之乡”。虽然韩永山看不到这一幕了,但寿光人民不会忘记他。

  韩永山去世后,周万珍继续带着两个孩子在寿光生活。如今,两个孩子都有稳定的工作、和睦的家庭,周万珍也被照顾得很好,对于韩永山来说,这应该是最大的慰藉了。

责编:潘婷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