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新设立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值得推广!
··
半月谈评论员刘扬涛
社保金没有按时年检不能正常发放、养老保险查不到多年前缴费记录无法接续转移、公司经营执照过期无法在网上申请业务……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政务服务中心新设立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前,不时有市民带着“疑难问题”前来咨询,工作人员一一记录下来,并现场与相关部门联系,商讨解决方案。
近期,在北京、山西运城、辽宁丹东等多地的街道(乡镇)政务服务中心里,陆续出现了类似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这是办事机构针对群众办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所开辟的专门处理渠道。
“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是如今不少百姓或企业到政府部门办事的切身感受。“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体现了政府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回应,是一种“刀刃向内”、倒逼问题解决的做法。
百姓办不成的事,往往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是政府应该重点关注的事。办不成事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办不了”,因为违反相关法律或政策;有的是“很难办”,比如缺少某些关键材料;有的是“不给办”,存在办事人员怕担责、不作为、吃拿卡要的情况。对此“办不成事”窗口要准确甄别,对症下药:对于“办不了”的,要对群众做好解释疏导;对于“很难办”的,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快问题解决;对于“不给办”的,要及时对责任人进行监督问责。
同时,“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也是对政务服务的检验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政务服务工作的问题、短板被摆在明面上。群众为什么办不成事?自己提供的服务是否到位?这些值得政务服务工作者自省。政务服务流程、机制存在哪些漏洞和短板?如何进一步改进完善?这些也需要相关部门逐步总结摸索。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地方政府加快“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探索举措,其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因此评判这一举措的好坏,最终也取决于人民。切莫让“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仅仅成为百姓“吐槽”的场所,只有真真切切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