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日报】莱阳:产业助力脱贫“蝶变”

··

4月7日《烟台日报》02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

专栏刊发

产业助力脱贫“蝶变”

“十三五”期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32亿元

实施扶贫项目282个

“大棚里的西洋参10月份就能收获了,现在正是上市前的关键时期,日常管理要更加细致。”3月3日,在莱阳市万第镇南于格庄村的西洋参大棚里,村党支部书记董旭看着第一茬西洋参今年即将进入收获季高兴地说。

南于格庄村曾是烟台市扶贫工作重点村,以前村庄雨天涝、晴天旱,村中留不住水,成片土地被撂荒。村中的基础设施常年无人维护,出现一片没落的景象。

而如今,走进南于格庄村,从远处望去,一条蜿蜒的河流穿过村庄,环境优美,犹如“江南小镇”。“现在俺们村到处是风景。而且还有这么多来钱的道儿,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谈起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鲍均云激动地竖起大拇指,连连点赞。

这份喜悦源自该村在莱阳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办、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围绕“党建领村、生态立村、文化兴村、产业强村”的发展思路采取的系列举措。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南于格庄村找到了脱贫的“密钥”,给贫穷解锁,开辟出不一样的天地。

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南于格庄村党支部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外出引资等多种方式,累计筹集110余万元,对平塘进行清淤深挖,将底部和两侧进行硬化,设立了三道拦水坝。经过两年多的修建,三处平塘常年存水30余万方,有效解决了周边农田的浇灌难题。

水的难题解决了,村庄的美化、绿化、亮化工作也同步开展。村里先后浆砌了路两侧的排水沟,对村主干道两侧进行了全绿化,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将多处“垃圾堆”打造成了小花园。

村庄留住了水,生活环境变好了,但村民收入增加不明显,集体收入也没有来源。怎么发展?“我们坚持引进可持续增收、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努力实现集体和村民的双增收。”董旭想尽快破解现状,为此,南于格庄村两委班子,先后组织人员到临沂、泰安等地考察学习,深入调研市场后,决定引进西洋参项目,同时建设大棚种葡萄,以此增加收入。

“西洋参种植项目,是结合我们村庄土地严重缺水的特点,2018年村党支部经过深入调研后,主动与莱阳富水胜景西洋参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接,最终达成协议,流转200亩土地发展西洋参种植。”董旭告诉记者,去年,村民在此项目基地务工收入70余万。今年,第一茬西洋参到了收获的季节,经加工后,将销往全国各地的药材市场。

集体、村民虽然增收了,但发展仍然缺乏活力。2019年7月,由村党支部领办的莱阳市万第镇旭日阳光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进一步为村庄发展注入了“造血基因”。通过流转土地、吸收村民入社等方式,规模化种植桃树100亩、玉兰树20亩,芋头等农作物20余亩。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不仅整合了资源,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还能把党员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这样一来,大家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未来,合作社还将联合企业发展集观光、垂钓于一体的休闲园;在保证山桃、苹果、葡萄、西红柿农产品品质的前提下,丰富采摘品种,打造一年四季的采摘园;在规模养殖溜山鹅,种植无农药旱稻、家常蔬菜的基础下,发展放心入口的南菜园,努力将村庄打造成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示范村庄。

新闻链接

南于格庄村的美丽蝶变只是莱阳市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莱阳市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32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82个,其中光伏类、大棚类和种植类等产业扶贫项目89个,平均年收益率为8%,最高可达18%。

莱阳市还逐步建立脱贫攻坚长效帮扶机制。对全市实施的89个产业扶贫项目,每个项目安排一名领导干部进行包联。从市直部门选派2300余名机关干部,与全市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

扶贫要“扶智”,更要“扶志”,莱阳市共开发农村保洁员、图书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1709人,101家企业与全市101个扶贫工作重点村结成帮扶对子,扶贫产品累计销售额达10亿余元,现行标准下6687名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2021年,莱阳市将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按照“四不摘”要求,保持各项扶贫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灵活运用消费帮扶、公益岗位就业援助、以工代赈等方式,激发低收入群众增收内生动力,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来源:烟台日报  YMG全媒体记者:邵壮

通讯员:李梦 王海涛 黄赫

审核:袁涛  编辑:王云霄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