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涨价之后,共享单车也举起了镰刀
··
共享充电宝又涨价了,从之前半小时免费或每小时1元,猛涨至每小时4元,如果一时间难以归还还会面临更高的单日费用。
而共享单车也紧随其后,调整价格,共享单车起步价已从最初的每小时0.5元、1元提升至半小时1.5元,哈罗单车价格涨至4.5元/小时,“单车价格超越公交车”。
共享经济热潮退去,行业洗牌之后,大厂笑傲江湖。从投资风口到巨头角力场,共享经济业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涨价成了一条必由之路。
为什么要涨价?
共享经济初期,低价补贴是企业在培养市场、争夺市场,通过“烧钱”先把市场做大,积攒庞大的稳定用户群。正如现在网约车滴滴出行独占鳌头,共享单车三足鼎立,共享充电宝“三电一兽”,市场空间逐步到顶了,企业就必然需要考虑存量用户的商业价值最大化,涨价是一条最直接的路径。
以共享充电宝为例,在将充电宝时租金单价从一元涨到2元,对于用户而言,涨幅并不敏感,多数用户是没有明显感知的,但企业营收则可以翻一番。基于企业盈利增长的诉求,一年之后,从2元涨到4元,用户对价格涨幅有了明显感知,但随着用户消费习惯形成,对共享充电宝产生依赖,这个价格可能依然在许多用户的接受范畴之内。
即使面对用户“再也不骑共享单车”“再也不用共享充电宝”的吐槽,共享经济背后的企业并没有过于担心,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市场定位,也知道自己的涨价举动其实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符合规律的东西,必然有其合理性。资本是要求回报的,现在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涨价,就是资本索取投资回报之时。
共享经济产业也是“剩者为王”,前期的激烈竞争中,资金实力弱的、技术门槛低、用户规模少的,都被市场淘汰了。当市场趋于稳定之后,消费者要求的消费体验越来越高,而且对于已经站稳脚跟的商家企业来说,也要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更优质的服务来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涨价是流失用户的唯一原因吗?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中指出,2020年,突发疫情冲击下,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表现出巨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全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约为33773亿元,同比增长约2.9%。可以看出,共享经济的市场依旧庞大,涨价并非是企业的“硬伤”,造成用户流失原因是在于和价格不匹配的服务和用户体验。
1.杀熟伤透旧人心
平台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用户聚集意愿越高、数据汇聚越多,越能够进一步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从而形成“赢家通吃”“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共享经济作为平台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出行、生活服务、社交和内容服务等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大型平台。大型平台占据市场支配地位,利用数据独占、垄断性扩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杀熟”是企业常用的手法。用得越多的用户价格越高,甚至手机越贵价格也越高,在网约车和旅行等行业层出不穷,不少老用户又爱又恨。
2.跨界金融风险高
随着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平台企业与金融服务日益深度融合。大型平台企业通过丰富场景、海量用户、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支付、借贷、投资、保险等各个金融服务领域。近几年,大型平台企业“跨界”向金融服务的延伸与拓展日益普遍,其潜藏的风险和问题主要为一、是有效监管困难;二、是用户权益可能受到侵害;三、是金融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3.个人信息难守护
共享平台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超范围收集数据,在平台没有向用户告知其要收集的个人数据类型、收集规则和使用规则的情况下收集数据;二是过度索取,平台虽然尽到了告知义务,但数据的索取大大超过其合理需要的范围;三是强制授权,平台以默认、捆绑、停止安装等手段变相强迫用户同意信息收集;四是数据泄露,由于平台掌握用户数据的海量性、多样性、敏感性,一旦由于外部攻击或内控失范而发生信息泄漏,会给用户带来严重的人身、财产安全等威胁。
互联网不是“韭菜厂”
企业急着赚钱,投资人忙着上市,商家乐得额外增收,各方看上去都得了好处,但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用户消费习惯,很可能被相关利益方一点点毁掉,“剩者为王”因竭泽而渔最终变成无“鱼”可捕。
对于涨价要理性看待,这些平台减少补贴或小幅涨价,对于弥补前期亏损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意味它的涨价无上限,价格最终还是取决于市场供需,供大于求就降价,供不应求就涨价,供求平衡价格也就相对稳定。如果价格涨得过快过高,但没有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独特的体验,那么涨价无疑是自掘坟墓。
3月初,橙心优选等五家社区团购企业被市场监管总局行政处罚,原因是以不正当价格行为扰乱市场秩序。不难看出,从打车软件到社区团购,再到种种共享经济新业态,只有持续加强监管,在相关行业出现不好苗头时及时叫停,才能避免消费者的刚需被竭泽而渔,进而让互联网经济新业态不再是“收割大户”。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孙蕊 综合自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新华每日电讯、工人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