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时评丨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的“必修课”
··
海报评论员 熊苗
精彩纷呈的新时代篇章,需要好声音传递。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乏入耳入心的中国故事。例如在3月5日的首场代表通道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人员郭艳玲讲述的“泥腿子”和“土豆种子论粒卖”的故事,青海省门源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讲述的帮助贫困孩子完成学业的故事,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舍己救人、英勇牺牲的故事……个体是时代的缩影,在个体的奋斗和命运里,有时代洪流的印记。讲好了个体的故事,就讲好了时代的故事。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好思政课的要求,也是重申对各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只有鲜活生动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和“干好”早已融为一体。在互联网时代,不论是政策的制定、发布和解读,还是对热点舆情的关注、引导和应对,都离不开一个“讲”字。只有对政策摸清吃透,对要“讲”的领域完全精通,“干得好”,才能真正“讲得好”;“讲得好”,能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更好地传递出去,通过和舆论和公众有效沟通,为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进而助推“干得更好”。
“讲得好”的能力,其实就是一种媒介素养,就是和媒体和公众的沟通能力。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的提案是《全面注重并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他以自己过去一年与党政干部连线的媒体经验为蓝本,提出媒介素养已经不仅仅是政府新闻发言人该拥有的素养,而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都要具备并提高的素养。在互联网舆论环境下,不仅要会“干”,还要会“讲”,“讲”本身就是“干”的一部分,这样的理念将会被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接受。
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个体微观叙事,离不开热诚、真诚、坦诚沟通。“十四五”全面开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需要更多敢讲、善讲中国故事的人,为地方和国家发展助力,为奋斗和梦想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