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鸣时评丨习清吏廉史,做“四知先生”

··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徐文飞

  在潍坊昌邑的西南角,原有一座五十米见方的土台子,叫做“辞金台”,也叫“四知台”。相传,那是人们为纪念东汉安帝时期的杨震却金训徒而修筑的。在其调任东莱太守途中,昌邑县令、昔日学生王密赶紧准备了山珍海味为老师洗尘。杨震对此铺张之举甚是腻烦,遂将满桌珍馐赏给乡亲们,自己只吃了煎饼豆腐。饭后,王密惴惴不安,特备黄金十斤,乘更深夜静无人之机送给杨震。王密低语:“现在深夜无人知道。”杨震却厉声说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杨震因此举被推崇为清官的典型。

  所谓“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当常习清吏廉史,抓住慎初、慎微、慎独三个关键,时刻敬畏人民、敬畏纪法、敬畏权力,警惕小毛病、小陋习、小错误,锤炼拒腐定力,守牢防腐防变底线,学做暮夜却金的“四知先生”。

  谨记修身养德知于初,抓住“慎初”这一关键。《围炉夜话》中有句话,“世虽有侥幸之事,断不可存侥幸之心”。一些党员干部往往心存侥幸,在一套套“自我麻醉”式的心理暗示下昏了头脑,在违纪违法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终至无法自拔、东窗事发。殊不知,巨变是渐变的结果,侥幸是不幸的开端。无论是“轿夫湿鞋”,抑或是“破窗效应”,都表明第一道“闸门”一旦被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难以遏制。

  谨记注重细节行于微,抓住“慎微”这一关键。人们常言:“祸患常积于忽微。”落马干部腐化堕落,往往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小节到大错的过程。有的党员干部把一包烟、一瓶酒、一张卡、一顿饭看作是“小意思”,有的认为吃点喝点、拿点收点“无所谓”。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细微处的“失守”看似是“小问题”,实际是心无组织观念、目无组织纪律的大问题。党员干部要严防违纪破法“发端”,谨防从“不自然”到“适应”,渐渐沦陷在身边的“微腐败”之中,最终由风及腐,风腐交织,滑向腐败的深渊。

  谨记从严要求禁于独,抓住“慎独”这一关键。《礼记》中记载:“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个人修为的体现,也是党性原则的有效检验。唯有强大定力才能将权力的“指挥棒”用在恰当的地方。党员干部要做到公开场合和独处时一个样,八小时之内和八小时之外一个样。如刘少奇同志所说,“每一个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唯有如此,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以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取信于民。

  

责编:魏 静
审签:于明效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