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为民·护航健康】关注心梗救治日·为生命护航
··
一、心梗救治日知多少
每年的 11 月 20 日是 “心梗救治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有两个重要寓意:一是 “有胸痛,要拨打 120”;二是 “心梗救治,争取黄金 120 分钟”。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梗的患者约有 100 万人,如未得到及时救治,死亡率很高。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给心脏供血的血管被血栓堵死,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最典型的症状是胸部的心前区或胸骨后剧烈疼痛,持续时间一般超过半小时,还可能出现左侧肩部、颈部、下颌或者上肢的放射疼痛甚至后背、上腹部疼痛等。在冬季,气温每下降 1℃,人群发生心梗的风险就增加 2%。越冷血管就越容易收缩,容易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尤其是天冷了之后血压会明显升高。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冬季晨醒后应慢慢起床,不要起得太快太猛,出门时注意保暖。如果有早上锻炼的习惯,建议尽量避开寒冷的早上,可以在中午或者天气变暖的时候再出门。 “心梗救治日” 的设立就是为了提醒大家,发生心梗时要牢记两个 “120”,为自己赢得生机。时间就是生命,在发生胸闷胸痛时第一时间拨打 120 急救电话,并且争取在黄金 120 分钟内得到救治至关重要。
二、心梗发作的症状与鉴别
(一)典型症状表现
心肌梗死发作时,最典型的症状是胸骨后或心前区出现剧烈疼痛,这种疼痛通常难以忍受,呈压榨、窒息或烧灼样。疼痛持续时间一般在半小时以上,且服用硝酸甘油无效。疼痛还可放射至左侧肩部、颈部、下颌、上肢甚至后背、上腹部等多处。部分患者在发作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据统计,约有 30% 的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三、心梗救治的关键步骤
(一)及早识别症状
心肌梗死发病突然且病情严重,及早识别症状至关重要。当出现胸部疼痛,尤其是压榨性、持续性疼痛,时间超过 30 分钟,同时伴有出汗、濒死感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心梗的发生。此外,不典型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牙痛、背痛等也不能忽视。例如,约有 15% 的心肌梗死患者首发症状为腹痛,容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还有一部分患者以牙痛为主要表现,若拔牙后疼痛仍未缓解,应考虑心梗的可能。
(二)正确拨打 120
一旦怀疑心梗发作,应立即拨打 120。在拨打 120 时,要保持冷静,清晰地告知调度员准确地址,按照区、街道、门牌号码的顺序说清楚,并找一个明显的标志物等待急救车。同时,简单说明患者的主要症状,留下可以随时联系的电话。如北京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陈志所说,120 急救电话分为分流席和派车席,第一句话要说 “我这有病人要急救”,明确呼救目的。
(三)掌握急救方法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掌握一些急救方法可以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如果家里有备用药物,如硝酸甘油,可以让患者舌下含服一片,症状没有缓解,10 - 15 分钟再含服一片。若有阿司匹林,可咬碎服用。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出现心跳呼吸暂停,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不要擅自进行心肺复苏,应尽快求助专业医生。因为错误的操作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同时,要让患者保持平躺或半卧姿势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体力活动,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四)尽早配合手术
对于急性心梗患者,可能需要介入手术治疗。心肌梗死介入的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后 2 小时之内,且时间窗口越短越好。一般来说,急性心梗介入治疗的时机是在起病 3 - 6 小时,最多在 12 个小时之内就要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如果超过 12 小时,心肌的损伤程度会逐渐加重,但仍然可以进行介入治疗,只是效果可能不如在黄金时间内进行介入治疗好。因此,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把握最佳治疗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
四、如何预防心梗发作
(一)改善生活方式
低盐低脂饮食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过多的盐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脂肪饮食会使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在日常饮食中,应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戒烟戒酒对于预防心梗至关重要。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使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增加 6 倍。烟中的尼古丁可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酒精也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过量饮酒会增加心脏负担。规律作息能让身体的各个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长期熬夜会导致身体内分泌失调,血压升高,增加心梗的发生风险。应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需要 7 - 8 小时的睡眠。 适当运动减肥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对于肥胖者来说,减肥可以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减少心脏负担。
(二)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治疗已有慢性疾病是预防心梗的重要措施。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服用药物,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同时,患者还应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监测各项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应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