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事职业学院: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山海模式”
··
海报新闻记者 刘佳琦 报道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是2011年潍坊市政府投入少量财政资金撬动大量社会资本组建的“政府引领、民办运营、混合体制”高职院校,是全国首所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院校,是全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研究联盟发起单位、秘书长单位。建校以来,学校逐步探索形成了“院校整体、二级学院(产业学院)、公共实训基地”等多层次“大混套小混”混合所有制办学格局。探索形成了“一个平台、两类资本、三驾马车、四项原则、五套机制”于一体的混合所有制办学“山海模式”,兼具“公办”“民办”院校办学优势,解决了办学经费不足、体制机制不活、产教融合不够、校企合作不深、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等问题。混改模式得到教育部和山东省政府的认可和推介,2018年混合所有制教改成果荣获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一、畅通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渠道,推动“多元办学格局”构建
学校坚持“以利益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探索创新“产权评估确权机制”“产权动态变更调整机制”,在产权保护基础上保障社会资本方的根本利益,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畅通各类资本投入职业教育的渠道,提升办学基础能力。2011年,潍坊市人民政府投入536万元财政资金,以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撬动3家企业3.6亿元社会资本,组建了全国第一所实际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政府、企业同为学校举办者,产权明晰(潍坊市政府1%,3家企业99%)。2013-2014年,随着举办者办学投入的变化,学校完成第二轮资产评估并进行公证确权,进一步明晰各方产权:潍坊市政府1.47%,三家企业分别为67.79%、15.37%、15.37%。2015年以来,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新引进社会资金4亿余元,提升基础建设,学校将适时启动第三轮资产评估和确权,调整各举办方产权比例。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在学校整体办学层面构建了“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二、完善职业院校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激发内部办学活力
建立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校长负责、专家办学、教授治学”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多元办学主体良性互动的办学生态。“党委领导”主要体现在政治、组织、意识形态等方面,同时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参与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全面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董事会决策”主要体现在办学发展的重大事项方面,尊重出资方权益;“监事会监督”侧重于资产的监督管理,一年一审计,保障国有资产和社会资产的保值增值;“校长负责、专家办学”主要是充分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保障办学团队合法行使管理权;“教授治学”主要是尊重教育规律,让专业人在专业上说了算。
“人员能进能出、职位能升能降、薪酬能高能低”,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系和灵活的内部治理机制。2021-2022年,学校发挥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深入推进组织机构改革,党政群团、教辅等除一线教学单位的组织机构由原来的19个缩减为9个;学校每3年进行一次中层干部全员竞聘上岗,做到“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在教职工按专业技术职务和管理服务岗位定岗定编、竞聘上岗的基础上,推进内部分配和绩效工资改革,按绩效贡献分配工资,按能力大小晋升职务,让骨干教师享受高于公办院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同等社会保障待遇,全面激发内部办学活力。
三、深化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产业学院改革,优化专业供给结构
学校发挥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优势,在二级学院、产业学院、公共实训基地方面,积极谋求与优质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推动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产业学院,延伸学校办学空间。2015年,引进北京东方通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700 万元的设备,共建航空学院;2016年,引进“京东集团”1200万元设备和软件,共建电商学院;2018年,引进广东汇邦智能装备有限公司1600万元设备,共建人工智能学院;2019年,与香港瑞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广嘉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投资3860万元,共建全国唯一一家通过国际OPITO组织等认证的股份制海洋工程(OPITO)公共实训中心。
2021年以来,学校与歌尔集团共建歌尔匠造产业学院,每年300名学生完成学习培训,服务地方电声制造产业;与中船集团共建“中船国际邮轮产业学院”,服务我国邮轮产业发展升级;与山东博能电力集团共建“博能新能源电力产业学院”,服务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和节能减排目标;依托潍坊滨海旅游集团亚洲最大的游艇码头和国际一流的游艇资源,与潍坊滨海旅游集团共建全国首所“游艇产业学院”;与青岛华洋海事服务有限公司共建“航海产业学院”(国家海事局支持项目),服务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2023年,学校与京东集团按1:1投资比例共建混合所有制京东数字产业学院。
四、践行校企协同育人,实现五个方面深度融合
学校坚持市场导向思维,从利益纽带的建立着手,激发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全育人环节积极性。实现学校和企业在“资本、师资、课程、管理、文化”五个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学院与企业、专业与产业、教学实施与企业生产对接,基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定制式培养“适任+拓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组建专业建设共同体,做到校企资源共享、师资共用、课程共建、教学共同实施。校企双方共建师资队伍,推行企业师资与学校师资、企业导师与学院导员、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三结合”,双方共用、共管、共享。引入企业标准、企业制度,融入企业文化。从评价导向、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对象和结果运用等方面构建职业教育评价新指标、新体系。近年来,学校校企育人成果显著,自2020年山东省教育厅开始实施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以来,学校连续三年排名山东省民办高职专科第一名,其中2022年全省民办本科、专科职业院校考核第一名。
五、牵头搭建全国性交流平台,引领推动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
近年来,共有来自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400家院校、企业、政府单位到学校考察交流混合制办学。学校为省内外 20 余所职业院校和企业提供了混合制办学改革方案,涉及社会资本上百亿元。在教育部职成司和省教育厅支持下,2018年1月学校牵头成立全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研究联盟。目前联盟成员涵盖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3家职业院校、企业。先后在山东潍坊、贵州六盘水、新疆乌鲁木齐举办五次全国性研讨会。2020年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借鉴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混改模式,开展全国首所国企公办职业院校整建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取得成功;2021年5月学校承办了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研讨会,2021年11月承办了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主办的“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办学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