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中优西兴,大有可为
··
大众网记者 范明昱 济南报道
从“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到“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济南时隔17年提出了“新十字发展方针”。自此,一个全新的城市面貌悄悄浮现,向更加注重城市品质、能级的战略方向转移。
到今天,“新十字发展方针”已历经4年多的发展时间。
如今东部科技赋能、产业兴城,CBD“第一高”见证城市筋骨的日益强健;西部筑城兴业、品质聚人,国际医学中心崛起成势,西客站打通门户枢纽;南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好城市“绿肺”和泉城“水塔”;北部跨黄穿隧,以新赋能,崛起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热土;中部业态迭代、内涵提升,向着“宜居宜业宜行宜乐宜游”的蓝图有机更新。
如果说济南正在“城市格局”方面下一盘大棋,那么市中区无疑是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
作为“中优”与“西兴”的重要承载地,市中区持之以恒以中央活力区战略引领发展空间拓展、以中央商埠区战略引领城市有机更新、以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战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化力量为行动,化创新动力为城市创造力,蓄力拼出城市能级跃升新征程。
赋能“中优”:
从回忆到回归,促进老城新生
“新十字发展方针”中的“中优”,主要是优化中心城区城市肌理和风貌,提升综合承载功能,加快产业迭代升级,进一步凸显泉城特色。
这也意味着“中优”的核心是抓住济南的自然和文化特质,强调保护优先。通过盘活低效用地,重塑空间形态、发展业态、文化生态,激发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老城的内在活力。
内在活力是什么?
是传统与时尚交汇,“百年商埠”记录诗与远方。1904年的盛夏,一声惊天动地的火车汽笛声划破济南沉寂的上空,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满载着德国洋货的列车迎面驶来。从此,济南向世界敞开大门,成为了我国最早主动且成功对外开放的城市。
如今120年已过,“中优”城市更新重塑了老商埠片区的核心功能。现存的经纬街巷、历史建筑与商业文化,就是这座城市的根与魂。继爱心斑马线、夹心胡同、玫瑰花瀑布、草莓熊一次次的“出圈”后,济南老商埠区早已成为引领潮流文化、先锋文化的“人气打卡地”,是济南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在中山公园北门西侧,紧邻中山公园的多座建筑和院落已经全部拆除,代表着中山公园开埠博物馆项目进入建设实施阶段。按照规划,开埠博物馆建成后总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地上共2层,包括展厅、多功能厅及公共配套用房等。
是现代与历史交融,“百年老街”孕育无限可能。上新街,一条见证了许多沧桑往事的百年老街,连接南新街,临近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靠近饮虎池和趵突泉。青砖黑瓦间,历史浅吟低唱,幽径回廊中,每一步都是跨越百年的故事。
作为济南“中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新街片区的城市更新改造颇受关注。坚持“留、改、整”并举的工作思路,围绕文创艺术娱乐、时尚休闲零售、精品餐饮、产业办公、休闲旅居等五大业态,上新街片区规划“新潮国风”“新艺创想”“新享时光”“新养天地”四大项目功能分区,打造全新的济南青年潮流聚集地,并引入文创、国乐、非遗手作和老字号等业态品类。
当活态的上新记忆早已融入城市肌理,唯有在保留的基础上更新与创新,才能更好传承与演绎如今上新街的时代图景。作为底蕴深厚备受瞩目的历史街区,这座散发着济南浓厚人文风貌的片区改造仍在如火如荼进行中,预计今年实现开街营业。
起势“西兴”:
从蓝图到实景,助推新城营造
2021年,济南将城市发展格局战略中“西进”改为了“西兴”。兴,振兴。一字之改,肯定了“西进”17年间济南西部发展的成绩,也侧面说明西部发展尚未达到发展预期中应有的高度。
特别是过去的20年,市中区的城市空间拓展沿“二环南”展开,为省会奉献了一座覆盖30万人口的南部新城。在8月9日,济南市召开“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推进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中,市中区明确提出转战“二环西”,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省会西南部再造一座产城融合的新城。
也就是说,西部片区是市中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拓展城市空间的主战场、主阵地。这片新战场布局了中央活力区、白马山片区和七贤片区三大片区。
自此,西城崛起腾飞的时代宏图正式浮出水面,现代化都市新城区雏形显现。
中央活力区“落地开花”,宜业宜居的活力品质新城逐渐成势。坚持“交通、产业、生态、配套”一体推进,累计完成征迁1795户、68.1万平方米,总投资191亿元的34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11.6万平方米住宅建成交付,配套新建的中小学即将投入使用,中央公园、山水绿廊生态景观正式开放,宜业宜居的活力品质新城逐渐成势。
尤其今年8月,市级重点项目中博·领创时代3栋总部办公楼相继封顶,年底3栋办公楼将完成整体施工,明年上半年将正式交付使用。中博·领创时代位于市中区中央活力区核心片区党家片区,项目旨在汇聚多种产业发展合作模式,融合构建多个智能制造、能源互联、新一代信息技术细分领域的集群,形成“我的上下游,就在我的上下楼”的产业生态圈,打造“楼宇体系+产业循环”互融互联产业生态。
白马山片区“二次生长”,正在如火如荼推动拆迁和项目建设。片区更新涉及6个村,5100余亩土地。片区更新完成后可出让经营性用地约1200亩、建设体量超200万平方米。盘活载体14万平方米,新建载体50万平方米。目前,片区内三个商品房项目正在建设,其中,二环西路第一高楼云启中心计划年内封顶,为全市优化发展空间增添“市中蓝图”。
作为一个典型的济南城乡接合区域,白马山片区的开拓发展离不开旧村改造,也必然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困难。对此,市中区的经验做法是,将城中村改造视为一项民生工程、发展工程,而不是简单的拆除重建。其代表作是片区内的西红庙、南红庙城市更新项目。这是今年全市城中村改造第一个正式启动,第一个拆迁净地,第一个当年拆迁、当年安置,第一个民事民决、一村一策、低成本拆迁的示范项目。展现出市中区全面向西,实现蝶变腾飞的决心!
“二次创业”:
从压力到动力,向新向上而生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城市更新可以为产业的迭代升级提供多元的创新空间,产城融合才能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
2023年,济南市委、市政府赋予了市中区“二次创业”的使命,市中区深刻领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以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具体落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这三个方面。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数字说明一切:全区银行、保险、证券等区域总部70余家,各类金融、类金融机构总量突破500家,济南四分之一的金融业规模体量来自市中;培育市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市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2%、位居全市首位;依托鲁能领秀城、欧亚大观、万达商场等商业载体,引进了一批连锁品牌购物中心和首店,推动英雄山文化休闲商业街区提质升级。
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聚焦能源互联网和信息通信网“两张网”建设,谋划落地山东电力战新产业园,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5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软件技术中心4家,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2个、山东省首批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平台3家,入选济南市首批千兆城市示范区,获评山东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效明显区。
未来产业“加速蝶变”。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引入商汤科技、科大讯飞、中科信控、仙途智造等人工智能链主企业,推动总规模超2200P的山东未来云谷智算中心、济南市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中心等4个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设,6000平方米的科大讯飞人工智能教育主题园区加快建设。围绕未来健康,以国药控股、山东人民药业、京东大药房、山东大学创新药物研究院为支撑,构建“医、药、健、养”一体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未来健康产业体系。
追赶跨越的市中、“二次创业”的市中、惟实励新的市中,正在向“新”而行、向“新”而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市中头条”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