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文旅】非遗志愿服务在社区|章丘非遗图片展走进相公庄街道相三村

··

      为加强章丘非遗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5月16日下午,我们来到了章丘区相公庄街道相三村,组织开展“非遗在社区”的宣传活动,本次我们是以易拉宝的形式为群众展示,以非遗志愿服务的方式为群众讲解,将章丘优秀非遗项目零距离展现在群众眼前,让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本次活动展示的非遗项目有章丘手工锻.打铁技术、章丘打夯号子、章丘铁匠习俗和普利山小米茶汤制作技艺四个项目,由我们章丘非遗志愿者为大家耐心讲解。

章丘孙铁匠铺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章丘老字号”和“百年老店”认证项目。孙铁匠铺注册商标有“孙铁匠”、“孙铁匠铺”。所生产的“孙铁匠章丘铁锅”系列产品,具有炒、炖、蒸、煮和不沾油效果;所锻打的孙铁匠系列菜刀具有砍、剁、切、雕刻等多功能,有“砍铁如泥”誉称。随着山东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齐鲁晚报、济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和网络传播及广大用户的良好口碑,孙铁匠铺和铁锅、夹钢刀等系列产品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和信誉。孙铁匠铺将以“儒商精神”为座右铭,朝着铁锅、夹钢刀的“更好”目标,奔向未来。

       章丘普利山小米茶汤是章丘区级非遗项目,选用优质青石山阴天旱小米为主要原料,无人工色素和添加剂,保持了特有的色、香、味,味道醇和,弥香四溢,营养丰富,与济南的粘粥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适宜于老人和孩子。小米茶汤的重要原产地来自昼夜温差较大的济南南部山区,选用的青石山阴天旱小米则为龙山小米的一种,常年生长在位于南曹范特有的天然优质富硒土壤上,加之山区昼夜温差大,生长出来的青石山阴天旱小米穗大粒多,颗颗饱满,以此为原料加工出来的茶汤更是粘稠浓香,口感软糯,营养丰富。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远销北京、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并将制作技艺在当地得以传承。

       章丘素有铁匠之乡的美誉,其从事打铁者之多全国无出其右。自古以来,铁匠们为谋生四处奔波,足迹遍及祖国的山南海北,故又有“章丘铁匠遍天下”之说。 牛棋圣、牛大伟父子是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河庄村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章丘铁匠习俗”代表性传承人。牛棋圣家中祖祖辈輩从事铁匠行业。发明的木把手与铁锅融为一体,既不会导热烫手,也不会松动掉落,在2018年《舌尖上的中国3》播出后,吸引了上万人前来参观采访学习。牛祺圣把铁匠技艺传给了两个儿子,尤其是小儿子牛大伟,更是成为一名打铁的好手。

       章丘打夯号子是章丘区级非遗项目,流传于济南市章丘区广大乡村的传统音乐形式, 人们在房屋 、道路函桥 、城墙以及筑坝筑堤等各项工程中 ,用这种喜闻乐见的劳动和音乐形式激发劳动热情 达到建设的目的。在上世纪80年代前 ,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打夯劳动, 那时没有机械化夯实设备, 人们都是演习老一代传下来的打夯劳动来夯实地基或堤坝 ,劳动人民边打夯边唱打夯号子干劲儿很高,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代表性传承人滕振国老师还利用传习坊来宣传演示章丘打夯号子 ,让大家特别是中小学生感受和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山东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民歌系教授以及部分学生来传习坊进行互动交流,著书立言、共同提高 。

       非遗传承,技艺传世,文化流传。让我们坚守当下、立足实践,开启新的起点,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秉持活态传承理念,依托非遗在社区常态化活动,拉近非遗与居民的距离,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把我们丰硕的非遗文化成果,送到千家万户、送到老百姓身边,浸润到每一位父老乡亲的心坎儿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让章丘非遗迸发新的活力,促进章丘非遗永续传承生生不息。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