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壹丨⑪书院深深公冶长,探寻千年潍坊文化密码

··

  编者按:这里,沉淀了几千年的历史,一砖一瓦、一枝一叶,都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这里流淌着几千年的文明,一山一水、一语一句,都蕴藏着文化的内涵;这里,积蓄了几千年的力量,一时一刻,一帧一画,都迸发着向上的生机……走进山东潍坊,寻找潍一的,唯一的,惟一的!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重磅专题《潍▪壹》,探访潍坊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故事。

  大众网记者 于明效 姚双玉 史艳辉 实习记者 张祎珺 潍坊报道

  “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死獐,你食肉,我食肠……”谈及公冶长,可能相对陌生,但公冶长与鹞鹰的故事,相信诸多人耳熟能详。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主导思想地位,对中华文化各领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且成为“东亚文化之都”联结中日韩的精神纽带,而潍坊人公冶长,便是儒家思想传播的先行者。

(图源网络)

  听老人们讲述故事中的公冶长,善鸟语,却被一只老鹰陷害以至踉跄入狱,孔圣人非但未因入狱之事加以怪责,反倒认为公冶长聪颖好学、胸怀坦荡,遂将女儿许配于他。公冶长仁德兼备,博通书礼,终生治学不仕禄,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名居第二十位,为儒家文化发扬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故事真伪虽无从考证,但公冶长身陷囹圄及孔子招为爱婿之事,在《论语·公冶长》中有明确记载。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评价公冶长,(女儿)可以做他妻子,虽被关在牢狱之中,可实际上并非他的罪过啊。此举首先基于孔子对公冶长品德了解,认为其忍辱苦读、可做表率;其次,也阐明了孔子择人标准。

  在潍坊安丘市城顶山上,矗立着两棵2600余岁的银杏树,其独特的形态、独特的风貌、独特的韵味,随着春夏秋冬时节变换,散发出不同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争相前来打卡。相传这两株银杏,便是孔子来此看望其爱徒、爱婿公冶长时亲手栽下。不远处,银杏树默默守护两千余载的“公冶长书院”,也是公冶长为传道受业所开创的儒家书院先河。

  公冶长城顶山传道受业 孔圣人栽下中华第一树

  公冶长书院位于潍坊安丘石埠子镇孟家旺村城顶山,城顶山因山顶上有齐长城而得名,又名书院山。据城顶山书院风景区主任吕金凯介绍,公冶长书院在老百姓和游客的认知中,是指以千年古银杏为中心的整个城顶山景区,包括银杏树、青云寺、公冶祠、神根祠等多处景点。

  绕过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两棵高耸入云的银杏树,枝干挺拔、亭亭如盖,树上红带飘飘。两树东雄西雌,比肩而立,雄树开花,雌树结果,雌树盎然恣意,似女性撒娇模样,雄树伸舒规矩,似谦和君子之态。两树相距7.5米,树高逾30米,树冠东西28米,南北25米,占地670平方米。枝相交,根连理,如同夫妻,故称同心树,有“中华第一夫妻树”的美誉。

  相传,这两棵银杏树是当年孔子来此看望女儿女婿时带来的树苗,与公冶长夫妇一同栽植,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1998年,这两株银杏古树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家一级珍贵树种。2023年9月,在全国“双百”古树推选宣传活动上,被评为“全国最美古银杏树”。每到深秋时节,银杏树全身金黄甚为壮观,游客络绎不绝,用一缕缕红带,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挂在枝头,静待好运发生。

  银杏树的东侧是青云寺,“名贤寂寞寺无僧,野鸟自呼山不应。惟有祠前银杏树,年年长对读书灯。”光绪年间举人张公制在诗中提到的寺便是青云寺。

  青云寺的始建年代无从考证,但据明万历《安丘县志》中陈文伟《公冶长书院记》载,书院山前“有古梵刹”,可见明成化年间青云寺就已存在。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东汉,盛于隋唐,据此推断,青云寺的始建年代晚于公冶长祠。据原庙门两侧的“寿升石”考证,青云寺在隋唐前原为“寿升寺”,隋唐以后改为青云寺。每月初一、十五,僧人在青云寺做法事,击鼓撞钟,声满山谷,气氛庄严。

  据现存碑文记载,青云寺在清道光年间曾两度维修。

  第一次在道光九年(1829年),由僧人学管主持修建。《重修庙碑记》记载:“僧人有学管者,年逾七十,且足病不能行,竟慨然任其事,募化不足,佐以私财,高闬闳,厚垣墙,山门阶戺增其旧制,焕然一新,与公冶祠东西相辉映焉。”

  第二次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住持僧人真斋及徒弟觉聪、觉林、觉慧主持修建。《重修书院山青云寺记》记载:“今僧人真斋,既重修庙宇,并欲立石志其颠末,以垂永久,因嘱余记之。”由此可见,青云寺在清末规模颇大。

  民国时期,青云寺曾一度改为学校,后毁于民国战乱。1950年代初,祠、寺俱废,仅存明、清碑碣四通和高大银杏树两株。2003年青云寺于旧址重修,建庙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又设钟鼓二楼,砌石阶百级,2006年竣工。修建好的寺庙肃穆庄严、气势宏伟,再现当年佛门圣地的巍峨之风。

(图源网络)

  公冶长书院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有独特之处,从风格典雅精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布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象征性的建筑元素等方面,反映出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即追求平衡与和谐。同时,古树参天、碧水环绕的幽静宜人环境,成为学者理想的治学之所,凸显出儒家文化中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视。

  城顶山上,层林叠嶂、树茂林丰,不论是苍劲挺拔的千年银杏,还是气宇轩昂的青云寺,又或是书香满溢的公冶祠,向来来往往的游客诉说着悠久的故事。它们不仅见证了书院的历史变迁,也象征着儒家文化中对于忠诚、坚韧、礼仪等品质的推崇,象征着儒家文化中对于和谐、秩序、美、自然、传承和尊重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和体现。

  城顶山周边的居民,对于书院,有着深深的情感。书院坐落于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四周环绕着青山绿水,仿佛一个世外桃源。每当春天来临,书院里的花朵竞相开放,香气扑鼻,让人心旷神怡,而秋天时,金黄的银杏叶铺满地面,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响声,如同历史的低语。

  “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还得到了许多教育和启迪。”城顶山脚下的一位居民孟女士如是说,“对我来说,书院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个心灵的归宿。它让我更加珍视身边的文化遗产,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未来我会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份文化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公冶长书院以及它所代表的含义。”

  开创儒家书院之先河 李湘棻中进士撰碑谢贤

  城顶山之所以又名书院山,源于春秋时期,公冶长在此开办学堂书院。

  据传,公冶长因“礼崩乐坏”回到故里(今诸城市贾悦镇先进村),欲开办书院传播儒家思想,因房屋破旧,选择了距故里三十余里的城顶山,搭起三间茅屋,读书授学,践行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桃李满园,对当地一带的儒学传播有开创之功。

  公冶长故去后,后人崇尚先贤,便在书院原址上建立了公冶祠。

  从青云寺向东走,百余步之内就到了公冶祠。登阶前行,公冶祠照壁上的“传道授业”映入眼帘,门内状元榜上挂满了求学的祈福牌。公冶祠为三进三间结构,正祠塑公冶长坐像,两边各有陪侍,屋内墙壁上彩绘着公冶长生平事迹。东西边房各一间,祠后有清末大臣李湘棻的感恩堂。

  感恩堂为李湘棻感恩公冶长神灵显现、有求必应而建,旧堂在民国初年倾塌,今于原址重建。吕金凯讲述,道光十二年(1832)正月,连年失利的李湘棻到公冶祠拜谒公冶长,祈求圣贤保佑会试成功,当年四月,李湘棻顺利中得进士,钦典翰林院庶吉士。为报谢先贤灵应,于祠后建感恩堂,并亲撰《谢先贤文》刻碑存念。

  公冶祠虽说是为祭祀而建,但始建年代在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不过院中建有“万春”“清廉”两个碑亭,亭内有明清两代立的石碑,记录着修复公冶祠的史实。

  据明万历《安丘县志·艺文考》记载,“成化丁酉前二月壬申,因公务往沂水,道经其地,驻马止宿,往寻其迹,至则四壁俱废,一址独存。遂计匠作工役,不日告成,谢君之心为不负矣。”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县陈文伟重建公冶长祠。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县令胡端又出资维修,立有《重修公冶子长祠堂记》石碑,迄今犹存。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事迹,见于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青云寺石碑。

  1984年,公冶祠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景区再次进行重修,更换了房顶,新建了碑亭、石刻壁画等。目前,公冶祠再次进入维修期,已委托专业文保单位进行了勘测,拟定了初步的维修改造方案,正在等待上级部门批复。

  光于前,裕于后。先前的公冶长书院与如今的公冶祠,是儒家思想的凝聚与标识,意涵饱满,博大精深,托举着儒家文化,如春风化雨浸润民间,开出礼乐文明之花。

  被鹞鹰陷害入狱? 公冶长识鸟语流传甚广

  公冶长历史记载为数不多,但与其有关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却不少。仅有关公冶长入狱,便有好几个版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有两个,一说“公冶长因羊入狱”,一说“公冶长因人入狱”,但两种入狱说法,均与其懂鸟语有关。

  日前,大众网赶赴公冶长书院采访时,吕金凯向记者讲述了公冶长因羊入狱的故事。

  一天,公冶长听到老鹰(一说乌鸦)嘎嘎地叫:“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死獐(一说为羊),你来吃肉,我吃肠。”公冶长跑到南山,果然找到一只獐,可他过后忘记将獐肠拿给老鹰吃,老鹰因此怀恨在心。

  过了不久,那只老鹰又像上次一样来通报,“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死羊,你来吃肉,我吃肠。”公冶长又像上次那样跑往南山去。远远见到围着一群人,在那里议论纷纷,公冶长以为是死羊,生怕被别人抢走,就老远喊着“那是我打死的”。但等他跑过来一看,竟然是一具尸体,而不是羊。

  早已等待多时的衙役,直接将公冶长铐上扭至官府。县令问案情,公冶长说明来龙去脉,但县令不相信他懂鸟语。

  刚好这时候屋檐下的鸟雀叫声很急,县令就问公冶长:“你如果懂得鸟语,那么,听懂这只刚飞来的鸟吱吱喳喳的,为了什么事呢?”公冶长仔细听了好一会儿之后说:“那只鸟喊,东乡有一车粟米翻车,粟米撒了一地,大伙儿快去吃啊。”县令派人到东乡去考察,果真如此,便将公冶长释放。

  关于该故事,明《青州府志》中有记载: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云。盖当日有一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长往,果得獐,乃无意饲鸱肠也。鸱怨之。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恐人夺之也。遥呼曰:“我击死者。”至,乃一死人。

  众遂逮长见邑,宰讯之,长告其故,宰不信。适檐前雀噪甚急,宰因问长曰:“汝如解禽言,能解此雀来噪者,为何事耶?”长倾听良久曰:“雀云,东乡有车粟覆地,来呼众雀往啄之耳。”宰使人廉之,果尔,遂释长系。

  公冶长故里为诸城市贾悦镇,因此地方政府也对公冶长历史、文化故事等做了大量挖掘。贾悦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黄森介绍,传说公冶长识鸟语并因之无辜获罪,故事最早可考的出处是南朝梁皇侃所撰《论语义疏》引用的《论释》中。

  据载,一日公冶长从卫国返回鲁国,行至“二堺”处,听见一群鸟在谈论:“到清溪去吃死人肉。”没过一会,公冶长看见一个老妇在路上哭,就问她怎么回事。老妇说:“我儿子前天外出,直到今天也没有回来。”公冶长随即说到:“刚才我听见鸟说,到清溪去吃死人肉,恐怕说的就是你儿子。”

  老妇急忙前往清溪,看到死者确实是自己儿子,就将其子被害之事告诉村保。村保听后便怀疑是公冶长杀人,于是报官将其送进监狱。监狱主官问及杀人原因,公冶长则坚称自己懂鸟语,听到鸟说清溪有死人,否认杀人。主官便有意测试一下,证实后再将公冶长定罪量刑。

  这天,一只麻雀沿着监狱的栅栏来回蹦,并叽叽喳喳地叫,公冶长含笑不语,监狱小吏见后报给主官。主官叫来公冶长问话,麻雀为何让他发笑?公冶长说:“麻雀说在白莲水边,有个拉小米的牛车翻了,牛的角也撞断了,主人来不及收拾,麻雀正在抢着啄食。”主官派人到公冶长所说的地方去查看,所言属实。

  而后又经几次验证,主官断定公冶长确实懂鸟语,单凭听到鸟儿告知清溪有尸体的消息,无法判定其有罪,因此公冶长被放出大牢。

  黄森表示,“公冶长识鸟语”或许只是一种民间演绎。皇侃与公冶长生卒相差千年,他所引用的“公冶长识鸟语”典故已难以考证。先秦文献中,也只为公冶长留下了孔子的那句“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明清时期,《留青日札》《青州府志》等典籍均记载了不同版本的演绎故事。

  “更为合理的假设是,公冶长懂鸟文(也叫鸟虫文),一种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流行于吴、楚等南方诸侯国的篆书。公冶长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应认识此类文字。”黄森分析,“春秋末年,诸侯争霸,交伐频频,鲁国面临着强大楚国的威胁,认识或使用敌国文字,会被认为有通敌嫌疑,因之无辜获罪入狱亦在情理之中。只是史海钩沉、无可稽考,假设还需要史料的佐证。”

  冶长墓锡山东南麓 后人欲建公冶文化交流中心

  大众网采访公冶长后人了解到,公冶长逝世后葬于故里。据黄森介绍,其墓位于诸城市贾悦镇先进村。在《诸城县乡土志》中有记载:“公冶长墓在锡山东南麓,前有祠。历代王朝对公冶长非常尊崇并进行追封和修墓祠。”

  据清乾隆《诸城县志》载:“周·公治长墓,在县西北四十里,锡山东南麓。锡山亦名公治山,旧于墓上建祠,明弘治六年,巡海御史赵鹤龄始移墓南数武而树其墓。墓门左有莒民巩宗玉墓”。又记:“明正德十年春,知县韩肇重修,万历二十五年,土人重修,祠侧有祭田百亩。乾隆二十七年,知县宫懋让既修祠、墓,以田隶校官俾奉祀焉,祭以三月三、九月九”。

  相关文献显示,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冶长被封为莒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追封其为高密侯,南宋度宗咸淳三年以“高密侯”从祀孔子。明世宗嘉靖九年改封先贤公冶子,并在嘉靖元年、万历二十一年两次修葺墓祠。

  贾悦镇政府原文化站长刘玉财所整理资料中记叙,1945年前后,公冶祠被毁,院内石碑被砸。1965年诸城县(原)第一次文物普查后,将墓确定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73年诸城县(原)第二次文物复查时,公冶墓得到重新保护,村内群众自发地将坑填平,又重新培土成冢,恢复了原貌。2006年清明节,公冶长第七十五代传人公冶宪均立“始祖先贤高密侯公冶子长暨德配圣门孔孺人之墓”碑于墓前。

  公冶家族“凡”字辈后人、潍坊市级非遗(公冶长传学)传承人、全国公冶家族宗亲理事会副会长冶风国介绍,2017年伊始,公冶后人们便着手家族文化传承建设,曾在北京召开过一次会议,来自上海、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的公冶后人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公冶文化及儒家文化推广与传承事宜。

  “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潍坊市文旅、诸城市文旅、齐鲁文化保护都给予了很大支持。全国各地成立公冶家族宗亲理事会,初衷也是为传播儒家文化,传播忠贞爱国、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想作一点贡献。”冶风国表示,“一是为家族文化,二是为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文化作出一点贡献。”

  冶风国透露,为更好的发扬公冶文化,有意向在公冶山西山原公冶长祠堂处,重新修设一座公冶文化交流传播中心,以展馆的形式,将全国各地家族中关于公冶方面的文史资料、儒家思想以及历朝历代公冶书院学子的思想文献等收集起来,面向社会作系统的展示。“全国各地的公冶家族宗亲会,也会陆续地把我们收集到的所有东西在那里聚合一下,我们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把这个事情做好。”

  文化自信源于文化瑰宝 书院肩负双重作用

  公冶长书院所在的安丘市石埠子镇,地处齐鲁交界,北半部属齐,南半部属鲁,两支强势的文化洪流在此汇聚碰撞。公冶长的讲学活动,无疑促进了齐鲁两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儒家文化。书院在儒家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弘扬儒家文化、培养儒家人才、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书院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吸引着儒家学者和爱好者的关注,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儒家文化的平台,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书院的活动和交流,体现出人们“对于仁爱、礼仪、诚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使儒家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安丘市文旅局方面介绍,书院的很多遗迹和传说,都和公冶长有关。世代相传的公冶长传说,自古以来在民间影响甚远,特别是他懂鸟语的故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以惩恶扬善为主题的民间传说,他充分表达了对儒学思想中“仁”和“信”的敬仰与警戒,是国学中的精粹。大量的石碑和历史文献为佐证这一历史传说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同时表示,公冶长书院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和教育品牌,应该引起重视,使其得到保护和传承。新建的柏林书院也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模式,下一步可征集文物、资料、图片建陈列室,举办国学讲座,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今天,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学习实践中,更值得去认真研究并付诸行动。

  书院作为儒家文化最早的传播圣地,自然引来外地慕名游客及学者的纷沓而至,对于他们来说,这片沃土是他们探寻儒家文化、感受历史印记的重要目的地。

  “在得知公冶长书院的存在后,我被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所吸引。我想象着漫步在书院中,能够感受到那份宁静与智慧,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代的文人墨客对话。这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向往,让我决定亲自前来一探究竟。”一位游客表示。

  同时建议,公冶长书院的文化价值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来更好地传播,以吸引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比如,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广书院、与学校和教育机构合作传播书院文化、开发旅游产品和线路等方式。“让更多人参与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书院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安丘市石埠子镇宣传统战委员韩明介绍,公冶长书院是镇上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书法展览、诗词朗诵、儒家文化讲座等,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也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

  “它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我们居民的精神寄托。每当有游客来到书院参观时,我们都会热情地介绍书院的历史和文化,让游客感受到我们镇的热情和友好。这种互动既增强了全镇的凝聚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爱护书院。”韩明表示,随着每年书院游客数量的增加,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商业、餐饮、住宿等产业得到相应发展。

  吕金凯表示,为了公冶长书院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保护,在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下一步,将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文化传承与发展、旅游开发与提升、社区互动与共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5个方面,进一步推动公冶长书院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为助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发光发热。

  作为潍坊悠久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公冶长书院承担着记录历史和促进学习的双重作用。从教育层面来看,它象征着对知识和智慧的尊崇,激励着年轻学子们勤奋向学,追求真理,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在文化交流方面,它吸引着众多学者探寻和交流,推进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成为推动潍坊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责编:潘婷
审签:张琨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