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潍坊·拼发展丨从库区移民产业扶持看一座城市的温度

··

  编者按:当下,潍坊全市上下正在奋力拼经济、谋发展,海报新闻“观潍坊·拼发展”栏目,持续关注各级各部门崭新气象、亮点做法,开展深度分析报道,助力潍坊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潍坊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海报新闻记者 孙永莲 通讯员 王勇 郝海军 程学刚 朱龙 潍坊报道

  有这样一群人,几十年前,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水利工程建设号召,义无反顾抛家舍业,甚至背井离乡搬迁到新的地方生活居住。他们被称为库区移民,在潍坊,这样的移民有23万多人,遍布13个县市区、1805个移民村。

  库区移民为兴修水利、造福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搬迁后的安居乐业,也成了全省全市最牵挂的事情。在大幅提升移民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潍坊因地制宜,多产业、多类型、多渠道扶持发展移民产业项目。

  链接当地稳定性、抗风险性强的产业,让扶持资金安全落地,让移民尽快受益。秉持这个原则,近三年来潍坊已累计投入扶持资金60435万元,实施了1107个移民后扶项目。

  如今,走进移民村,映入眼帘的是笔直的道路、整齐的房屋、便捷的生活设施,果蔬大棚、水产养殖、光伏发电、交易市场、商业房租赁……各具特色的产业项目正在聚势发力,带动村集体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融入当地产业链

  4月21日上午,在昌乐县乔官镇常家庄村新建的瓜果交易市场里,一辆辆农用三轮车拉着农户自种的西瓜、甜瓜进入院内,卸车、过秤、付款,半个小时不到,农户空着车高高兴兴走了,工人们则马不停蹄开始分拣打包,因为很快拉货的大车就要来了。

  “去年这个交易市场建好后,我第一个搬进来,房租是之前的一半,空间大了很多,原先一天发2万斤货,现在能发5万斤。”经营瓜菜批发的刘素美告诉记者,她做果蔬批发10年了,以前都在路边租民房,房租贵不说,空间狭窄,装车卸车都在路边上,很不安全,发货量还上不去。自从搬进交易市场,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常家庄村是移民村,靠近主路,附近都是种植瓜果蔬菜的村庄,瓜农菜农们一年到头都在马路边上卖瓜卖菜,每年都会发生安全事故。2022年,昌乐县水利局在征集移民产业扶持项目时,发现了这个情况,实地考察后决定利用村里的土地建设果蔬交易市场,把马路边上的市场“搬”进院里,由专人负责经营,收益由镇上按照各村实际贡献情况分配,既解决了“马路市场”的难题,又能给移民村增加一项稳定收入来源。

  同时,交易市场的运行能充分利用起村里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带动就业。“我这边干活的都是周边村里的妇女,每月每人能挣到四五千元,不比去外面打工挣得少。”刘素美自豪地说。

  据乔官镇党委委员李连吉介绍,移民资金在建成交易市场后,又利用顶部空间安装了部分光伏发电设施,并入电力系统,实现另一部分收益。“总的来说,这个市场投入运行后,租金和发电收益加起来,每年至少有20万元,这笔钱将会按比例分配给全镇9个移民村。后续我们还计划健全交易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再延伸果蔬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链,吸引更多外地客商过来,汇聚更多产业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移民村的收益也会越来越高。”李连吉告诉记者。

  引领当地产业“新风向”

  水肥一体化、自动温控机、智慧物联网、智能补光灯、自动喷淋系统……“黑科技”满满的智能大棚里,一棵棵樱桃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子,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

  “这是400万元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建设的樱桃示范园项目,4个连拱大棚,全部种植樱桃,智能化管理,2021年建成。因为樱桃树种植需要一定的周期,还需要2—3年达到丰产期,丰产期之后收益就比较稳定了,每年稳定在50万元左右。”临朐县城关街道衡里炉村党支部书记曾庆全介绍道。

  衡里炉村拥有30多年樱桃种植历史,全村1420亩耕地全部种植樱桃,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樱桃),种植技术成熟,销售渠道稳定,产业基础牢固,村民整体收入水平较高。然而由于村民大多存在“小富即安”心理,思维模式固化,传统的种植模式很难突破,大棚种植户老龄化现象凸显,产业升级面临“瓶颈”。

  因为拥有搬迁安置移民,衡里炉村基于良好的产业基础,成为临朐县水利局移民产业扶持项目的首选,以此为契机,在村民大棚的边上建设4个现代化智能大棚,用实际产量和长期收益对比投入成本,引领传统大棚向智能化大棚逐渐升级。

  “智能化大棚的投入成本非常高,这是村民们最在意的。但是智能化大棚所带来的便利、高产、高收益他们并不清楚,我们建这4个大棚,就是要把这些新技术、新设备以及后续产生的高收益一起展示给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带动起他们更新种植模式的积极性。”临朐县水利局党组成员、县水利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李富银告诉记者。

  辐射带动周边6个移民村,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4万元,引领当地产业升级,带动移民村村集体和村民长效增收,互利共赢,一举多得。

  “下一步我们要依托樱桃种植,大力发展采摘业务和乡村旅游,延伸产业链,提高果子的单位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曾庆全说。

  搭乘当地品牌和节会“东风”

  今年三月,坊子区黄旗堡街道西红柿小镇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西红柿采摘节,现场涌入数万人,游览小镇风光,品尝有机西红柿,促进了文旅消费。

  21日下午,记者在西红柿小镇看到,一排排的西红柿种植大棚一眼望不到头,棚里是正在逐渐成熟的西红柿,三五一串,簇拥在架子上,长势喜人。“这里是沙质土壤,钾含量高,适合种植瓜菜,有30多年的西红柿种植历史,种植技术成熟,主打的是‘找回童年的味道’,口味非常受欢迎,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每年光靠采摘就能销掉一大半。”黄旗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子龙说。

  这样的产业自然备受移民产业资金的青睐,因此在坊子区水利局挑选项目时,第一眼就看中了西红柿小镇。去年,投资200万元的7个移民产业项目大棚迅速建起,由逄王果蔬合作社承包给农户种植,当年12月就种上了西红柿,目前西红柿已进入成熟期,预计单个棚年产量29000斤,7个棚每年产西红柿20万斤,产值120万元。

  村民周东祥是5号大棚的承包户,虽然已经69岁了,但他棚里的西红柿个大饱满,一点也不比年轻人种得差。“我身体很好,平时打理大棚没问题,忙的时候孩子们会来帮忙。”周东祥说,去年听说村里要盖新大棚,他赶紧去申请,一开始村委觉得他年纪大不同意,他一再坚持并获得了5号大棚的承包权,“我们这的西红柿卖得很火,我也想趁着还能干动多挣点钱。”看着粉嘟嘟、红彤彤的西红柿,老周笑得合不拢嘴。

  坊子区水利局移民科科长李振生介绍,他们与黄旗堡街道签订合作协议,出资建设大棚,由街道选择运营方,最终收益再由街道统一按比例分配给辖区内的移民村。黄旗堡街道用一枚小小西红柿,实现了产业发展和移民村增收的“双向奔赴”。

  实地考察、优中选优的移民项目

  无论果蔬交易市场、智能樱桃大棚还是供不应求的西红柿大棚,都是潍坊“以资金扶持产业,以产业带动当地发展和移民增收”的生动探索和实践。

  “说得通俗一点,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要保障资金和产业的安全落地,就得尝试不同的产业。”潍坊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韩俊清说道。在移民村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提升的基础上,潍坊着力加大产业扶持项目扶持力度,创新探索“资金资产化、项目多元化、运营稳健化、监管常态化”移民产业扶持模式,以产业扶持带动移民村发展和移民增收致富。

  围绕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潍坊市水利局引导有条件的县市区积极建设移民产业示范园区,引入专业运营管理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确保项目长效运营和收益稳定。实施的产业项目有设施农业、仓储、物流、光伏发电等,项目涵盖一二三产业,均符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市场前景好、收益稳定等试点工作要求。

  “我们组织人员实地考察每个备选项目,分析当地产业基础、测算投入产出比,围绕项目产量对比看收益、因地制宜建样板、闭环管理强监管等举措,比选产业试点项目的‘含金量’,最后由市水利局研究确定项目安排。通过层层把关,保证了项目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潍坊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元君告诉记者。

  优中选优的成果也是令人瞩目的。2021、2022两年的时间里,潍坊实施了21个省级试点,共计投资7200万元,其中设施农业大棚项目10个,商业房项目4个,光伏发电项目3个,还有蔬菜交易市场、水产养殖、冷库、桶装水等一系列项目,目前已全面投产达效,每年可为233个移民村增加村集体收入500余万元,带动移民就业600余人。正如潍城区军埠口西北董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德所说,“每年有了固定的集体收入,用于老年人福利发放、困难家庭帮扶、生活设施改造等,移民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2023年,潍坊将继续投资2700万元实施9个产业项目,涉及光伏发电、商业房、肉牛养殖、粮食仓储、便民市场、花卉大棚等多个行业。

  从“搬得出”到“稳得住”再到“能致富”,无论什么项目,只要能让移民村越来越好、越来越富,就是好项目。我们也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产业带动力强、社会收益高、适合当地实际的好产业、好项目进入移民村,加快打造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

责编:潘婷
审签:焦雪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