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浪河边的潍县县令——郑板桥

··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两行官树一条堤,东自登莱达济西。若论五都兼百货,自然潍县甲青齐。”“集散人归掩市门,市楼灯火定黄昏。白浪河水无情甚,不肯停留尽夜奔”……260多年前,郑板桥这样描述潍坊。这位潍坊历史上最有个性的父母官,曾经“七载春风在潍县”,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有着深沉的爱恋。这种感情在穿越200多年后,仍能打动每一位潍坊人的心。在潍坊的历史中,郑板桥青衫飘动的身影是绕不过去的。他的画、他的诗、他留在这里的故事……他登临过的禹王台、他咏叹过的白狼河(今白浪河)、他修葺过的城隍庙……都化成了城市的一部分,成了潍坊文化品格中的一个个标签。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板桥道人,先祖居苏州,清朝官员、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出身贫寒的书香门第,年少聪颖,有奇才,爱好书画,读书勤奋。性情落拓,不拘小节,人多目为狂士。因家贫出任塾师,靠微薄的束修和卖画维持生计。郑板桥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七年(1742)春派任范县知县。乾隆十一年(1746)调任潍县知县。知潍县7年,为官清廉,深得民众爱戴。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1766年1月22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73岁。著有《板桥文集》《板桥家书》《板桥诗钞》等。

  在潍县,他最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在任期间,潍县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出现“人相食”的惨状。大批灾民流离失所。他面对灾情,写下了《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等关心百姓疾苦的诗篇,记述了灾情的真实情况。他果断地采取赈灾措施:一面先行开仓赈贷,令百姓具券借粮;一面向上呈报,对积粟之家,不分绅商,尽行封存,责其平粜;还藉修筑城墙,疏浚护城河,以工代赈,召集远近灾民就食赴工,广设粥场,供给老幼残疾饥民,并派员监督执行,将成千上万的灾民从死亡线上拯救出来。他曾书赠山东包巡抚一幅墨竹,题诗:“衙斋卧昕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讥讽某些高官对人民疾苦的漠不关心。他的作为,触犯了豪绅巨贾的利益,于是串通一气,诬告他擅自开仓赈济、贪污公款被罢官。

  他在潍期间,很注意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有次夜访,闻屋中有琅琅读书声达于户外,得知是学生韩梦周在夜读。韩生素贫,却能发奋读书,便用自己的薪俸帮助他.使之安心读书,终于考中进士,官来安县,有政绩,后为理学名儒。另有穷学生韩镐,天资颇高,当时县考每居榜首,他亦多方资助,并书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相赠,含义幽深,被人们作为艺术创作原则传诵。他在潍居官7年,案无留牍,邑无怨民,离潍时,除书籍外,“一肩行李,两袖清风”。百姓为他建祠祭祀。国画大师徐悲鸿深加赞许:“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但相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当年的扬州有千里运河的交通之利,清康、乾时又出现过一时的经济繁荣,书画艺术也有所发展,所谓“扬州画派”,也包括郑燮。他认为,画家写生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典型的物象,然后再经过自己的艺术思考,予以加工,体现在纸上,以求达到“不似之似得神似”。郑板桥的画作精品甚多,以竹、兰为最,如《竹石图》《题卧竹图》《题盆兰图》等等,人们争相收藏,后学者争相摹仿。郑板桥也长于诗词,属现实主义的诗词作家。他的诗词《孤儿行》《落荒行》《还家行》《思归行》《宦况》《金陵怀古诗十二首》《恨》《田家四时苦乐观》等,描绘出人民生活的痛苦,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愤不平。如《思归行》:

  山东遇荒岁,牛马先受殃;

  人食十之三,畜食何可量。

  杀畜食其肉,畜尽人亦亡。

  ……

  何以既赈后,不能使乐康?

  何以方赈时,冒滥兼遗忘?

  ……

  这些诗句,既表现出荒岁的凄惨,又表示出对赈灾不利的自责,实在不失为现实主义上乘之作。郑板桥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其“板桥体”向为书法界所推崇。郑氏从小苦学书法,23岁时所书小楷《秋声赋》即具有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36岁在兴化天宁寺默写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的《四书手写》,可视为“板桥体”的雏形;40岁时其“板桥体”或称“六分半书”已蜚声书坛;而60岁在潍县所书《新修城隍庙碑记》,达到了古、媚、雄、秀的境地,为郑板桥的楷书代表作。

  1753 年,郑板桥离开潍县回到扬州,走时除了书籍铺盖,没有带走潍县的一草一木、一针一线。对于官员,老百姓心中有杆秤。据传,郑板桥离开潍县之日,城内万人空巷,“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潍县人为郑板桥建了生祠,他离任之后,他的诗词书画成为人们收藏的珍品,他的故事在人民中间传了一代又一代。他留给潍县的,是千年不朽的风骨与灵魂。

  如今白浪河边的十笏园文化街区内,“郑板桥纪念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12平方米,分大门、二门、大堂及后院等几部分,砖木结构,红条石垒砌的砖墙,院落里摆有许多历史遗留下的石碑,木梁上有雕饰,整体风格简洁朴实、古香古韵。一座高大的郑板桥全身石雕像,背手而立,神情若定,从雕像身上能体现出板桥当年爱民勤政的情怀,又能流露出板桥的学者风范,潍坊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位曾经的父母官。

责编:王菲菲
审签:刘贝贝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