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朐:小蚂蚱“蹦”出农民致富路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程世洋 通讯员 刘明志 刘瑞华 潍坊报道

  “伏峪蚂蚱,一年四季都蹦跶”“蚂蚱粪养出的草莓,小时候的味道”,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里,“伏峪蚂蚱”“伏峪草莓”“伏峪西红柿”刷了屏。春节前后,正处于最佳采摘期,捉蚂蚱、摘草莓、摘西红柿,成为“春节档”大人、孩子们去伏峪的首选“节目”。

  2月4日,立春。一早,记者来到位于沂山脚下的伏峪村,一排排民房白墙红瓦,依山而建、沿河而居。出村往西北方向行进,放眼望去,塑料大棚和高温玻璃大棚顺着山势层叠分布,绵延成片,宛如一条银色长龙,从村口一直延伸到山脚下,颇为壮观。

  天刚麻麻亮,村支书王俊利起身穿上厚厚的棉马甲,戴上绒手套,像往常一样往大棚方向走。虽说是春节,可棚里的活一点不能耽误。记者注意到,王立春早早赶到。“我在这里干了两年了,一年干300天,一天80块钱,守着‘铁饭碗’,干不好哪行?”

  耳顺之年的王立春,干不了重活,只能侍弄9分薄地,种植花生、玉米等,非旱即涝,收入十分有限。“望天吃饭”的王立春一下子没了心气,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王俊利坦言,过去这样的人家不少。伏峪是典型的山村,村民沿河而居,人均耕地不足1亩,加上土地贫瘠,光板田里刨出的花生、玉米刚够糊口,有能耐的早出去打工了。2014年,全村410户1470人中就有96户、174名贫困群众,曾是临朐典型的省定贫困村。

  深度贫困村咋脱贫?王俊利请来专家把脉,发现这里的砂质土地可以种植墨西哥玉米,而这种植物正是养殖蚂蚱的好口粮。蚂蚱养殖产业投资小、见效快、用工少、收益高,是个脱贫好路子。

  “第三个年头,村里蚂蚱养殖户发展到了十几户,养殖大棚近30个,规模越来越大。”王俊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6米宽、20米长的标准化养殖棚一年可养殖4茬,每茬产出蚂蚱200斤左右,按照目前收购价15元每斤来计算,一个棚收入8000元至10000元不成问题。

  薄地蹦出“土蝗金”,助力昔日贫困村“摘帽”,变身远近闻名的山东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的村庄。

  不过,单一种植很快遇到瓶颈。王俊利颇为挠头,当时该村知名度不高,鲜有客商上门收购,多靠赶集零售及往酒店配送,销路比较窄。如何改变村民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稳定增收?

  借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东风”,伏峪村顺势而为,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管理模式,成立了飞皇蚂蚱养殖专业合作社,将村内养殖户吸纳为社员,为养殖户统一种苗、统一指导、统一销售。

  腰包鼓了,村民幸福指数高了。“哪能想到有这样的好光景!”王立春掰着手指细数两大变化:头一桩是腰包,合作社打工加分红,全家收入2万多块;第二桩是户户通硬化了全村大街小巷,修建了文化广场,自己还搬进了新房!

  “关键是选对路子,外力激发内力,乡村振兴才更有信心。”在王俊利看来,蚂蚱等特色农产品不仅要卖得出、卖得上好价钱,而且要倒逼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为乡村振兴打下更加坚实的产业根基。

  目前,这里共建有155个标准化蚂蚱养殖棚、5个高温养殖棚、6个高温种植棚、1处观光体验区及30吨冷库、500平方米蚂蚱交易市场,并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变成了蚂蚱养殖的“大基地、大市场”。仅蚂蚱那一项,全村收入就达360万元。

  蚂蚱养殖是第一步,产业振兴才是重中之重。伏峪村从开始建设蚂蚱基地到现在已经五年有余,王俊利深有感触:“我们将结合自身优势和力量,继续深化产业融合,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和促进老百姓增收作为重要任务,不断开拓增收致富新空间、新渠道。”

  眼下,在伏峪蚂蚱基地,除蚂蚱养殖棚外,高温种植棚中,草莓、西红柿等正茁壮成长。游客来基地游玩后,可以采摘草莓,捕捉蝈蝈、蚂蚱,品尝油炸蚂蚱等特色产品,初步形成了农旅融合的新格局。

  “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尝试探索一二三产融合,真正让村民分享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王俊利说,我们下一步将依托与沂山主景区接壤和西部乡村旅游专线穿村的区位优势,以蚂蚱养殖产业为核心,积极探索“蚂蚱养殖加工+果蔬种植+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发展模式,整合山河林田湖村庄等要素,建设集特色乡村休闲、绿色有机种养、生态康养度假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咱靠双手干出好日子,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谈及虎年打算,王俊利黝黑的脸上满满自信。

责编:焦 雪
审签:刘贝贝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