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突出贡献人才事迹展播|胡柏耿:盐碱地里种出“金疙瘩”

··

  编者按: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22年5月,德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王晓菲等12人被表扬为“德州市突出贡献人才”,为更好地宣传人才工作,在全市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德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特推出《“德”有你 才“州”全——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专题,对各位突出贡献人才典型事迹进行系列展播。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武红鹏 李勇超 见习记者 王胜楠 赵东辉 德州报道

  不久后,德州市山东希森集团马铃薯育种团队种植在东营黄三角农高区白茫茫盐碱地上的新品种马铃薯将再度迎来收获的季节。对于这片含盐量千分之五的中度盐碱区域能通过收获马铃薯为老百姓带来多少收益这个问题,作为育种团队的负责人,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公司总经理胡柏耿颇有信心。

  这是胡柏耿团队连续开展“盐碱地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这一课题的第5个年头,也是这名来自清华大学的工学博士,“跨界”投身马铃薯育种行业的第20年。

  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绝症”,是一种低产的土地。多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先驱者开始探索耐盐碱的新作物,成果斐然,但在大田中进行耐盐碱马铃薯的品种选育和应用,迄今在国内外仍接近于一片“无人区”。2017年,希森马铃薯集团承担了山东省良种工程,由胡柏耿带领的育种团队率先开展了耐盐碱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在这片“无人区”里,他用时间和汗水印出了自己的脚步。

  “常规育种是优中选优,但在盐碱地里育种就像是‘矬子里拔将军’。”胡柏耿告诉记者,由于马铃薯喜酸、厌碱,因此耐盐碱马铃薯的种子资源极为稀缺。

  承担耐盐碱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以来,胡柏耿带领团队联合了全国18个科研机构,收集了6700余份不同的种子资源进行耐盐碱性筛选。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筛选出了26个较耐中度盐碱的种子资源,并形成了盐碱地优质高效马铃薯水肥、艺机、覆盖一体化栽培技术规程,为山东省耐盐碱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年,我们在东营小规模地推广了五六百亩试验田,就目前苗子的长势来看,到六月底收获,预计轻度盐碱地的亩产能够达到5吨左右,中度盐碱地超过2吨的亩产应该也没问题,仅中度盐碱地的收成,就能给种植户带来近3000元的收益。”胡柏耿告诉记者,这项工作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因此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其中的每个阶段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

  在育种的道路上,偶尔会伴随着一些“小惊喜”。通过比对耐盐碱马铃薯的品种检测结果,胡柏耿意外地发现,在盐碱地试验田种植出的马铃薯受盐碱胁迫的影响,迄今已连续三年钾、钙、铁等微量元素明显高于普通的马铃薯。这一发现意味着,如果这一特质可以稳定出现,盐碱地马铃薯将可能成为地理标志性的农产品,大大地提升产品附加值,作为一款高端农产品为种植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作为世界第四大主粮作物,马铃薯的经济效益比普通的作物要高很多。所以,虽然很多人对我职业的选择有疑问,但我们的研究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能给老百姓带来可观的收益,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认为很有意义。”胡柏耿说。

  用科技支撑助推产业融合发展,在盐碱地里种出“金疙瘩”,让“薯”光点燃新希望。如今,胡柏耿早已带领团队走出国门,在2018年,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建立的马铃薯产业示范园被列为“山东省境外农业示范园区”,成为“一带一路”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成功典范。希森马铃薯集团的作物品种,已经累计推广3150万亩,在全国创造了190.2亿元的经济效益,胡柏耿团队开展的盐碱地马铃薯研究并进行大面积地推广利用,对促进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土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重大的现实意义。

责编:蒋丽君
审签:赫 洋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