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牛人|(54)田洪源:从北海银行开启的红色金融人生

··

  日照牛人

  “牛马年,好耕田”。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在日照这座城市,一个个平凡的奋斗者,身体力行诠释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2021年,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推出百位“日照牛人”系列报道,旨在弘扬“三牛精神”,在“十四五”期间为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树豪 日照报道

  走进依山傍水的北海银行旧址所在地——日照市莒县桑园镇柏庄村,袁公河自南而北从村前缓缓流动。历经75年的风雨沧桑,原北海银行所在地的几间旧式土坯房的墙面早已斑驳不平。正是在这几间普通的农房里,农业银行莒县支行首任行长田洪源开始了他波澜起伏的红色金融人生。

  田洪源与重孙儿

  从1946年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到1993年任农行莒县支行老年党支部书记至今;从1949年加入北海银行任贷款员,到1983年从农行莒县支行行长任上功成身退;从27岁的中国人民银行莒县支行第一任行长到如今96岁的农行离休老干部……

  田洪源历坎坷磨难而风雨无悔,建开创之功却如静水深流。当问及在工作生涯中是否有哪些让他难以忘怀的困难时刻或是重要的成就,已经96周岁的他却满脸淡然地摆摆手说:“我只是按照党的要求做了一些我应该做的事,都是些普通的事。”

  大土门村的贫苦青年

  1925年3月,田洪源出生在日照市莒县桑园镇大土门村的一户贫困家庭中,排行老二。彼时,中国尚处在由乱到治的过渡期,时局动乱,田洪源的降生让这个贫苦的家庭捉襟见肘。

  田洪源出生后不久,一只眼睛不幸患上眼疾,由于医疗条件有限,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最终这只眼失明。装了一只假眼的田洪源还曾自编顺口溜自嘲“我叫田洪源,生来一只眼。为了要好看,镶了溜溜蛋。”

  第二年,田洪源的幼妹降生,一家五口人艰难度日,大多数时候甚至只能用野菜树皮充饥。但命运的磨难仿佛没有尽头,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一家人只能在亲戚的救济和邻里乡亲的施舍下过着极其贫苦的生活。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丁,田洪源五六岁即开始务农劳动,十一岁时即不得不受雇于地主家揽活谋生,尝遍了生活的不易和艰辛,在饥饿欺侮中挣扎求生。

  15岁,他的命运迎来了转机。1940年,一位马姓教师借住到田洪源家里,为感谢田家的恩情,他主动教田洪源识字学习。

  在那个落后的年代,识文断字还是地主乡绅的特权。当年幼的田洪源学会一个一个方块字之后,他找到了生活的自信,更找到了向命运抗争的武器。那时,田洪源白天在地主家干活,夜晚回到家中,由于用不起煤油,他就对着月光,用树枝在泥土地上一遍又一遍练习写字,直到学会记牢为止。

  田洪源退休后出版诗集《山花集锦》

  不到一年,马姓教师离开。而上不起学的田洪源为了能够继续学习,用半年多时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积蓄买了一本国音字典,用一只眼睛开始了艰苦的自学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借着过人的毅力把字典上的3000多个汉字完全学会了,成了当时十里八乡仅有的几个识字“先生”。

  1943年,桑园镇解放,田洪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参加土地革命。由于有文化,1945年1月,年仅20岁的田洪源受聘成为大土门村的民办教师兼民兵队员,从旧社会被救济的贫苦青年逐步变成了新社会传播文化知识的“先驱”。

  田洪源获得的各类纪念章

  除了日常劳作、站岗放哨外,田洪源开始为村里的儿童团、识字班、妇救会成员普及文化知识,教他们识字学理,宣讲共产党的救国救民政策。那时候,没有教科书,没有纸,没有笔,田洪源都是自学文件、自编课程,一干就是两年。

  1946年5月,经组织考察通过,年仅21岁的田洪源终于实现梦想,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27岁的人行莒县支行行长

  1947年,国民党对山东发动重点进攻,解放区的主要金融机构北海银行一部辗转来到田洪源的家乡——柏庄,并在此开机印制北海币,为革命提供资金支持。1949年3月,田洪源正式加入北海银行,成为北海银行桑园地区贷款员。按照当时北海银行的贷款工作规定,田洪源根据物价的稳定程度,通过“折实贷现、折实还现”以及“贷现还实”等方式向解放区的民众提供资金,支持农业生产。

  后来,北海银行、华北银行、西北农业银行三大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195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莒县办事处改称中国人民银行莒县支行。1952年,年仅27岁的田洪源成为人民银行莒县支行行长。

  当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金融业作为经济发展的血脉,尤其需要加快融通资金,为工农业发展补血输血。莒县的这副重担就压在27岁的田洪源肩上。他按照地方和上级行党委的安排,用六年的时间一步一个脚印推进贷银行各方面的建设,为莒县的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任六年时间,他步履不停,推进了会计核算服务的升级,创建了全国金融先进集体,先后增设了20个营业所、159个农村信用合作社,将金融服务覆盖莒县的县乡村社。几乎是在一片金融荒地上,开垦出了繁茂的绿洲,完成了党赋予他的时代使命。

  田洪源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

  “我深受党恩,是党培养了我。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回忆起那段时光,田洪源说,能够在党的指挥下,为莒县父老乡亲干点实事,他感到很荣幸、很高兴。

  两任农行莒县支行行长

  历史上,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农业银行曾三次建立三次撤销。在农行莒县支行与人民银行分分合合的曲折进程中,田洪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农业银行莒县支行第一次分立的第一任行长,也是农业银行莒县支行最后一次分立的第一任行长。

  1955年,在农业合作化热潮中,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农业银行第二次分立,受人民银行领导,贷款对象限于生产合作组织和个体农民。1956年4月,人民银行莒县支行和农业银行莒县支行第一次分家,单设农业银行莒县支行,田洪源兼任行长。人民银行将农金、信用合作股划归农行,不增设其他股,对外挂两块牌子,对内仍合署办公。其间,田洪源根据上级行的指示,组织农行干部员工深入农村、农户,发放“贫农合作基金贷款”,为贫农和部分下中农解决筹措入社股金的困难提供巨大的帮助。

  但由于县以下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工作难以划分清楚,根据国家安排,1957年5月,成立刚刚一年的农业银行莒县支行又重新并入人民银行。1978年,党的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业被摆到第一位的战略位置上,抓紧恢复为农业服务的银行需求迫切,1979年3月13日,中国农业银行第四次恢复成立。

  1980年10月,人农两行第三次分设,按照莒县县委安排,已经55岁的田洪源再次勇挑重担,任农业银行莒县支行行长兼党组书记。在基层乡镇党委工作20余年后,一个农民的子弟又回到了农行。

  2021年“七一”农行日照分行党委为田洪源送去“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上任后的第一年,田洪源按照上级指示,将20处农村基层营业所重新收回农业银行管理,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分别设立秘书股、计划会计股、出纳股、企业信贷股、信贷合作股、社队企业股。同年,田洪源还带领全行为县人民银行代理销售国库券70万元。

  那一年,为进一步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田洪源紧锣密鼓组织召开了农行莒县支行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会上,听取了审计“行政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提案审查报告”和“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并选举产生了农行莒县支行第一届工会委员会。

  1982年,田洪源组织开展技术职称评定工作,正式产生了农行莒县支行第一批经济师、会计师、助理经济师、助理会计师、经济员、会计员、政工师,人才建设工作迈入正规。

  1983年,58岁的田洪源从农行莒县支行任上光荣退休。在受聘参与编著新中国成立后莒县第一部县志的同时,田洪源从1993年开始担任农行莒县支行老年党支部书记,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做到离岗不离党,思想上、行动上要始终拥护党。”

  田洪源的一生横跨旧社会与新中国,在党的培养下,他自强不息,从一个贫苦的农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银行行长。在34年的红色金融生涯中,他主持完善了全县的金融服务体系,两度主持农行莒县支行工作,在农业银行莒县支行发展壮大和服务农业发展中书写了浓墨重彩、无可替代的“第一笔。”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田洪源的一生,展现的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践行“金融为民”宗旨的优良作风,书写的是金融业在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善的光辉历程,凝聚着一代代农行人矢志不渝服务“三农”的巨大贡献,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尤需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血脉。

  田洪源向农行莒县支行青年员工讲述红色金融往事

  2021年,96岁高龄的田洪源全程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深受鼓舞,义务当起了农行莒县支行的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员。每到周末,他都会为农行莒县支行团委的青年员工讲一讲自己经历的那些红色金融故事。他要将农业银行的红色基因一代又一代传下去,让党建的薪火越烧越旺,为筑牢党建这个农业银行的“根和魂”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责编:刘树豪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