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潍”度丨陆海统筹,向海图强,奋力谱写潍坊海洋发展新篇章
··
大众网记者 孙永莲 通讯员 巩俊法 吴涛 潍坊报道
海洋,蕴藏着人类发展的宝贵资源,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6月7日,2024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山东主场宣传活动在潍坊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全省海洋系统的专家学者齐聚潍坊为海洋发展出谋划策,既是对潍坊海洋贡献值的肯定,更是对潍坊未来海洋发展潜力的挖掘与探索。
潍坊北临渤海莱州湾,拥有158公里海岸线和1289平方公里海域。从5000年前夙沙氏在这里“煮海为盐”开创华夏制盐历史先河、掀开海洋开发序幕,到今天成为集海洋化工、海上风电、动力装备、港口运输等于一体的“硬核”实业产业带,蹚出了一条陆海统筹、向海图强的特色海洋发展之路。
近年来,潍坊实施“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发起了两轮主攻“海洋经济”战场行动,推进海洋新旧动能转换,着重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强化陆海统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596.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1%。
作为典型的海陆复合型城市,潍坊沿海在山东省7个沿海城市中腹地最广,“后院”最强。因此,做好陆海统筹发展,以陆地发展优势赋能海洋产业发展,是潍坊海洋经济发展的鲜明特色,也是潍坊能以约占全省1/20的海岸线创造出约占全省1/10海洋生产总值的根本原因。
统筹陆海空间布局
陆地是海洋的战略纵深,海洋是陆地的战略屏障。特别是在潍坊这样海岸线并不长,腹地却非常辽阔的城市,陆海之间的统筹发展、互相赋能就显得格外重要。
潍坊在规划国土空间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
潍坊立足莱州湾沿岸国土空间资源开发保护现状,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底线,统筹和综合平衡各类用海需求,形成了“一主两副一带多区”的开发保护格局。
“一主两副”分别指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两侧的寿光市、昌邑市,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发展区,统筹协调寿光市、昌邑市,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一带”指滨海生态发展带,协调海岸线两侧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保障沿海地区生态健康,促进陆海产业联动一体化,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提升滨海公共空间品质,打造人海和谐的滨海生态发展带。
“多区”指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渔业用海区、游憩用海区、工矿通信用海区等。落实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海洋生态空间,优化利用海洋发展空间。
潍坊强化岸线分类管控,保护海岸线生态功能、资源价值,严格控制海岸线开发活动。推进总长47.01千米的自然海岸线的严格保护和有效修复,确保大陆自然岸线保有量不减少。严控改变海岸自然形态和影响海岸生态功能的开发利用活动,维护滨海湿地独特性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潍坊还对海域功能进行分区,规划了固定面积的海洋发展区、渔业用海区、交通运输用海区、游憩用海区、工矿通信用海区以及特殊用海区,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海洋空间开发格局,让符合条件的产业在各自的空间内各自开花、大展拳脚。
通过优化岸线海域的国土空间布局,潍坊不但拓展了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更推动了陆海空间的良性互动,为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了空间基础。
统筹陆海产业发展
潍坊北部沿海区域滩涂广阔、碱化度较高,加上降水量少、蒸发量高,形成了静储量达60亿立方米的卤水资源,是现代海洋化工产业的基础原料。基于此,潍坊也发展为全国最大的盐溴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盐化工基地。
潍坊本身以制造业立市,拥有雄厚的制造业产业基础,这为制造业与海洋产业的结合创造了优良条件。陆海资源互为依托,融合发展,催生了一系列硬核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海洋动力装备产业方面,构建起了以潍柴、豪迈、天瑞重工等为骨干的海洋动力装备产业集群,潍柴成为国内最大、产品系列最全、功能覆盖面最广的船舶动力供应商,豪迈成为深海结构件产品的世界隐形冠军,天瑞重工研发的磁悬浮动力装备实现节能三成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海洋化工产业占据全市化工产业营收1/3以上,并保持每年11%以上的增长。潍坊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海洋化工产业集群基地,溴苯乙烷等40余种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海洋化工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打造以新和成、富康、华辰等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企业达到154家。海洋生物医药,连续2年产业增加值全省第一,潍坊生物医药产业园入选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百强榜、获批省级特色小镇。
潍坊在突出沿海区域海洋发展主阵地的同时,还积极引导内陆县市区、市属开发区产业向海布局、企业向海转型、产品向海转向。在每个县市区都规划建设了1-2个海洋特色产业园区,比如青州市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园,虽不靠海,但利用自身装备制造优势发展了大型港口、船舶起重装卸设备,石油钻采设备生产及配套等产业,赋能海洋经济发展。
大量的陆域经济生产要素向海洋延伸和集聚,源源不断的资金、科技、人才、政策进入海洋产业领域,经略海洋步伐进一步加快。
从2023年全市海洋数据来看,在1596.8亿元的海洋生产总值中,不靠海、不临海的13个内陆县市区,贡献了56%,占到一半以上,有效促进了海陆两系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统筹陆海生态建设
陆地和海洋的生态环境相异,但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莱州湾水体交换能力差,至少30年才能完全交换一次,生态环境本身比较脆弱,而潍坊有11条河流在此处入海,让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雪上加霜”。
污在海洋,根却在陆地。这样易破坏难修复的“体质”下,如何实现有效的开发保护?潍坊坚持的还是海陆一体化生态治理。
潍坊实施“流域—河口—海湾”污染联动防治,对11条入海河流实施总氮控制“一河一策”管控,实施15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累计修复滨海湿地2164.63公顷、岸线14.8公里,确保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高于省定目标。
同时,还加大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养殖尾水稳定达标排放;推进实施海洋生态修复,持续巩固滨海湿地生态和已整治岸线,完善渔港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不仅注重“治”,潍坊还十分注重“防”
比如,在盐碱地上开创了“柽柳+肉苁蓉”林下种植产业新模式,既收获了经济效益,又构筑起了坚实的生态屏障。
比如,推行底播型海洋牧场,将海水分成上、中、底三层,每一层都有特定的贝类物种,立体养殖不仅能提升海水利用效率,也能很好地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促进海洋生态良性发展。
再比如,潍坊联合各大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开展莱州湾南岸海草床资源调查和保护修复,曾经严重衰退的海草床面积正在逐步增加。
当前,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居全省第二,拥有全国唯一、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柽柳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海草床面积近400公顷、居全省首位,同时又是全省最大传统贝类“仓”,为发展“蓝碳经济”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储备。
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离不开陆海统筹、江海同步的综合防治体系,更需要陆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统筹陆海交通设施
港口是向海图强的“桥头堡”,如果没有港口,海边就是潍坊发展的“终点”。有了潍坊港,港口便成了潍坊海洋发展的“起点”,也成了潍坊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支点”。由此可以看出港口对于沿海发展的重要性。
潍坊北部最初的建港条件并不好,却克服重重困难促成了潍坊港的建设和运行,如今建成中港区5万吨级滚装泊位,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21个,早已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成为山东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中的重要一环。
摄影:袁彦奎
近年来,潍坊以港口为引,充分发挥腹地优势,做大做强港口经济。当前,潍坊港开通了至日、韩两国的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数量达到16条,通航城市18个,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万标箱,港口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
在不断提升港口自身实力的同时,潍坊还着重强化港口的立体化通联,推进潍坊港疏港铁路建设;依托小清河复航工程大力发展海河联运,打造济南、淄博、滨州等地的“黄金出海口”;依托潍坊机场向北迁建,着力构建潍坊北部海空联运新格局……“海、陆、河”全面推进,一张覆盖国内沿海以及东南亚、东北亚地区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全面形成。
摄影:袁彦奎
陆海统筹打开发展格局,海陆联运打通交通动脉。当前,潍坊正全力推进港口、河运、高速公路、高铁等临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陆海交通一体化发展。
潍坊依海而立、向海而兴。千百年与大海共荣共生,涵养了这座城市大气谦和的胸襟气度和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也造就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开明睿智的营商环境。这是海洋赋予这座城市的魅力,也是最大的发展底气。
风从海上来,扬帆正当时!乘着海洋经济发展的“东风”,潍坊将持续完善海洋产业体系、提升港口综合能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优化海洋生态环境,稳步提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潍坊有信心,争创国家级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潍坊更有信心,为全省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潍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