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深读|“海上山东”如何澎湃蓝色动能

··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山东是海洋大省,海岸线绵长,海洋资源丰富,优良港口众多,海洋经济已成为山东经济重要增长引擎。如何更好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积极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省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做优做强海洋战略科技力量、现代海洋产业、世界级海洋港口群作出具体部署,持续打造澎湃蓝色动能的“海上山东”。

  海洋科技发达,是海洋强省的重要标志。在山东,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与创新平台、236家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产出了大量创新成果。“报告提出,统筹海洋科技资源,高质量建设海洋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提升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服务能力,足以看出山东对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王凡代表说。

  王凡向记者分享了一个好消息: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建设的国际领先的创新平台——深远海资源保藏与环境模拟研究中心即将开工建设。其定位是对深海极端环境及其生物、化学、物理和地质过程进行前沿交叉研究,产生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成果。“这一创新平台建好后,我们将建立‘专管共用、闭环共享、高效运行’的管理运行机制,面向全社会开展有序、高效共享服务,为我国深海科学与工程领域开展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研究提供重要支撑,让有限的投资产生最大化效益。”王凡说。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向生产力转化的途径。“实施10项左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遴选10个左右蓝色人才团队,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聆听报告时,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盛英委员把这句话标了出来:“听了之后很振奋,我们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在做的工作就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去年,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构建了“全球海洋微生物组数据库”,并从深海微生物中发现了高性能的PET塑料降解酶。眼下,科研人员正在做的是加速推动这一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通过生物技术来替代传统的物理化学回收,促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帮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李盛英建议加快建设高标准海洋中试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同时全力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凝聚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的合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

  做优做强现代海洋产业,要找准突破口。围绕报告中提到的“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成长性产业”,青岛市即墨区作了重点规划和布局。“即墨海岸线绵长、海域资源丰富,海洋科研、海工装备等领域发展优势突出,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30亿元、增长7%,我们有能力有条件聚力突破海洋新能源、海洋科研等前沿领域,在经略海洋、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上‘打头阵、当先锋’。”青岛市即墨区区长孙杰代表说。

  具体到新能源,即墨将抢抓省丁字湾新型能源创新区建设机遇,规划布局女岛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园,促进东方电气海上风电北方总部产业项目落地实施;推动投资过百亿元的中电建海上光伏一期建成并网,华能、华电全面开工,努力打造全省新能源创新发展先行区、绿电生产集聚区和国家零碳示范园区。

  作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10年来,海洋生产总值从494亿元增长到1974.5亿元,总量翻了两番,一批大国重器从这里驶向深蓝。“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是我们的优势,更是责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副书记、黄岛区区长王清源代表说,“下一步我们会继续锚定‘4+4+2’海洋重点产业,聚力攻坚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等总投资1000亿元的60个重点项目,高水平建设海洋种业研发基地、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推动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提质增效,提速建设修正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规划海洋新材料产业园、绿电产业园,加速推进三峡深远海风电、棋子湾海上光伏发电等海洋新能源项目,在经略海洋、向海图强上奋勇争先、当好龙头。”

  港口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2024年,山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居全国首位。“报告提出做优做强世界级海洋港口群,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责任担当和坚定决心。”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建光代表表示。

  作为世界第四大港、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枢纽,青岛港将抢抓青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这一机遇,在提升港口枢纽能级、打造硬核实力、降低物流成本、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当龙头、挑大梁”。“海向方面,今年我们将新增10条以上集装箱外贸航线,航线密度保持中国北方港口第一。陆向方面,我们将拓展陆港建设,海铁联运箱量达到270万标箱以上,保持全国第一,当好山东乃至整个沿黄流域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口,构建起东接日韩,西联中亚欧洲,北达蒙俄,南通东盟,覆盖美非的国际物流大通道,进一步提升山东在双循环格局中的枢纽地位。”苏建光说。

  山东是黄河入海口,具有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独特优势。从山东港口出发,一条沿黄陆海大通道正在不断向内陆延伸。“2024年,在海港,我们支持东营港3个10万吨液化品泊位对外启用,进出口货运量突破1500万吨,同比增长2.8倍。在内陆港,支持济南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优化‘铁海E通’系统,落地多式联运‘一单制’业务,推广国际公路运输(TIR)业务,拓展济南、聊城、潍坊、淄博等地的国际物流方式。”济南海关关长刘卫委员说。

  报告提出,建强济南、青岛、临沂等综合交通枢纽,支持中欧班列济青国家集结中心建设,提速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刘卫介绍,济南海关将进一步支持潍坊港、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智慧口岸”建设,提高口岸过货能力;开展东营港“单点系泊”监管方式创新,服务能源供应链安全稳定;支持济南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和发展;在内陆港叠加保税功能,发挥聊城鲁西国际陆港获批联合国国际港口代码优势,全面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助力国际物流降本提速增效。

  

责编:陈凤祁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