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 逸 | 再说扇子
··
扇子,大体可分“平扇”和“折扇”两种。相传扇子最初叫“五明扇”,由舜帝所创,用雉鸡的羽毛做成扇,装饰在车上,而非后来手摇拂暑之扇。到了殷商及周朝,羽扇成为既示威严,又障尘蔽日的礼仪用具载入正史。西汉时期,出现了素白扇面色,以扇柄为轴左右对称似圆月的合欢扇,也称团扇,此后历代沿用而不衰,产生了“并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称。
扇子不仅是夏月引风纳凉的必备良伴,更是文人生活中的时尚雅玩,有“凉友”之称。宋陶谷《青异录·器具》: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文人雅士摇起来温文儒雅,大家闺秀摇起来顾盼生姿,农人工匠摇起来虎虎生风,甚至歌舞艺妓摇起来则别有风情,可谓上至阳春白雪,下至下里巴人,老少咸宜。
古人所称“聚头扇”,乃从日本引进。经宋元明清千年演绎,已经中国化了的精美折叠扇,展开超一尺,合起来仅二指宽,历代文人墨客在扇面多绘就山水、仕女、跨马、踏青及拾翠图案,工笔写意各具特色,确是天下奇物。
东晋王羲之开书法家书扇之先,他曾经在蕺山见到一位老妇在贩卖竹扇。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后便说:你只要讲是王右军写的,即可卖些银两。老妇人误以为扇面已墨污,起初有点生气,但还是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找王羲之题写,却不见人影。

其子王献之又开画家画扇之风。最著名的要数南宋的“马一角, 夏半边”。南宋有个残山剩水四人组,分别是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他们共同在构图上打破了南宋之前留天留地的全景构图,创边角之景,画局部特写。其中,马远笔法遒劲 “一角”见大;夏圭墨气淋漓,“半边”天下,独辟蹊径。

林园之最要者,首为“借景”,如从沧浪亭的扇形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庭院,便是一类借景。“景”的意义在使游园者驻足、流连于画意空间之中,也就是明朝计成《园冶》所谓“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视阈扩展巧于因“借”,借石景,借水景,借屋景,借花景,借园内之景,更可借园外之景。用到极致,远山近水,亭台楼阁都是囊中之物。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