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古邵镇全力打造“古耘”乡村振兴品牌 让乡土文化焕发新生机

··

  大众网记者 田甜 通讯员 胡瑾瑜 枣庄报道

  近年来,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按照市委“双十百千”创建工作要求,秉持“围村而建、为民而建”理念,按照“一线五点四廊道、十里风华在古邵”的思路,加快推进市级“古梦运河”乡村振兴片区建设。同时,本着干着今年、想着明年、谋划着后年和梯次推进的原则,在中部坊上正在加快推进区级“古韵新坊”片区建设,在西部曹庄规划建设镇级“古蕴蔬香”片区,努力绘就“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看得见乡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全力打造“古耘”乡村振兴品牌。

  实施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小田变大田”。古邵镇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推动小田变大田。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采取“整村流转”“两区管理”“土地托管”“联合体经营”等模式,稳步推进“古运梦河”片区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10450亩,通过减垄减沟增地300余亩,增加村集体收入80余万元,为辖区内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用工260余人,人均年增收1.2万余元,实现了农民增效、集体增收、企业增产、社会增值、政府增信的“五增效应”,典型经验登上了《新闻联播》,正在申报农业农村部“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

  实施共富公司计划,推动“小户变大户”。深入实施“榴枣归乡”工程,通过对接国企、引入“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发展乡村产业。先后与山东国金水发集团合作实施锦鸿智慧渔业等项目,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引进寿光、青岛、威海等地乡村振兴合伙人,带动片区内经营主体发展蔬果、电商、童装加工等特色“种养加”项目100余个,推动形成“培育一人、辐射一片、带富一方”的良好效果。

  实施绿色银行项目,推动“小众变大众”。通过公共资源共享行动,借助片区内涝洼地工程和湿地治理项目,收回四支沟河滩地200亩,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苗木产业。让村内闲散土地既有“风景”又有“钱景”。片区内共栽植石楠、黄杨、石榴等经济苗木10万株,实现绿色产值500余万元,着力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的苗木经济,打造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的苗圃小镇。

  实施集中连片开发,推动“小景变大景”。借助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项目,沿“古运梦河”绿道,规划建设了片区十大应用场景,打造产业兴旺的“十里田廊”、河晏水清的“十里水廊”、文化缤纷的“十里画廊”、网红打卡的“十里游廊”。依托胜利渠教育培训基地,成功创建省级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和市级镇(街)党校示范校,成立胜利渠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推出胜利渠精品“研学游”,累计培训党员干部500余场,总计5万余人,接待参观游客16万余人次。打造民俗文化一条街,开发文创产品,大力发展农教旅产业,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

  实施跨村联建机制,推动“小村变大村”。实施村党组织“跨村联建”,通过组建片区党总支,以村党组织书记“3+X”年度目标承诺为抓手,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投资3500万元,修建“古运梦河”绿道等旅游路20公里,硬化村内道路5.4万平方米,建设文化广场7处,打造宜居环境;发展乡村产业,立足村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加”产业,带动片区内村集体年增收200余万元,解决就业300余人;涵养文明乡风,结合信用体系建设,开展“金晖助老”“古邵无孤”“希望小屋”“四点半课堂”等乡村关爱行动,实现资源共享,推动片区内村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努力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责编:李婷婷
审签:李 雪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