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消费观察①丨乡村“贵妇”的消费“新账单”:家里用上了中央空调、智能门锁和扫地机器人
··
编者按:2024年,我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6.7万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高于城镇0.9个百分点。乡村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潜力加速释放,为扩内需稳增长、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带来了强劲动力。乡村消费有哪些新的趋势?增长的底气从何而来?都有哪些新的渠道?近日,记者走进山东多个村庄,探寻农村消费业态新变化,记录在新消费带动下村民迎来的美好新生活。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洋洋 记者 陈俞印 淄博报道
九曲黄河万里沙。在淄博高青县木李镇,有一处当地有名的黄河险滩白龙湾。多年前,这里曾经水患频繁,村民的日子过得不算富裕。2017年,山东正式启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白龙湾村成为迁建村之一。2021年左右,村民们陆续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2025年,搬迁四五年后,黄河滩的村民生活过得如何?今年春天,记者重访白龙湾村,从一份份消费“新账单”看滩区人民的“新生活”。
黄河边的“新账单”
“这是我买的扫地机器人,花了四千块钱。”2月17日一早,在淄博高青县木李镇龙湾社区,智能扫地机器人根据语音指令开始工作,村民沈新玲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生活。
“如今,咱们黄河滩的老百姓也用上扫地机器人了,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事情。”沈新玲说,迁建后,附近6个村一起迁进了龙湾社区,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变”。
记者注意到,不少新型家电走进了村民家。除了扫地机器人外,在龙湾社区,许多村民家还用上了智能门锁。
“我们这个单元12户,有七八户用上了智能电子门锁。”沈新玲告诉记者,从搬迁前老村里用了几十年的铁锁头,跨越到新房入户门上几千元的电子智能门锁,村民们生活“升级”着实不小,消费习惯也发生着改变。
75寸的智能电视、全自动的炉灶、近万元的茶几……走进沈新玲家,记者看到的,全部都是最时兴的品牌和款式。
沈新玲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近五年的消费“新账单”。搬迁后,她每年的消费账单都达数十万元,多数用于日常生活消费,如购买生活用品、家电家具等;还有很大一部分消费用在了生活品质提升上,如美容美发、黄金首饰、化妆品、电脑平板等。
黄河滩迁建后,沈新玲的消费也升级了,消费支出最多时一年达40多万元。
沈新玲正在龙湾社区附近的一家超市购物。
白龙湾村的村民搬进了宽敞漂亮的新楼房。石晓静 摄
黄河滩迁建后,村民在龙湾社区带孩子赏花。石晓静 摄
临近中午,沈新玲去附近超市购物,草莓、饮料、榴莲、零食……一次性消费了五百多元。“搬迁前,在老村的时候,村里连个超市都没有,购物得去5公里以外。”沈新玲笑着说,如今,超市就在社区附近,购物很方便。
超市老板董继珍告诉记者,她家超市原本只是一个很小的门头房,如今变成了村民眼中的“大超市”。这几年,这家超市也见证着村民们的消费变化,董继珍的进货种类逐渐从“生活必需品”逐渐转向“悦己消费”,许多村民建议她多进一些名牌服装和电器,提高商品档次。
回想过去,沈新玲十分感慨。在白龙湾村旧址不远处,就是当地有名的黄河险滩白龙湾。滔滔黄河自西南而来,在这里猛拐了一个凶险的90度弯,又奔腾着向东南滚滚而去。
“听村里老一辈人说,以前三年两头洪水泛滥。”沈新玲回忆,每当水患来临,村民们辛辛苦苦种的庄稼,全都被洪水“一扫光”。洪水过后要不停地修房子,钱都花在和水患抗争上了,日子越过越穷。
幸运的是,村子迎来了搬迁。当年,白龙湾村全是矮旧的平房,如今已经变成了一栋栋楼的大社区。社区里,综治网格员们正在开展常态化入户走访,为小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居住环境。
中午12点,天气晴朗,社区里坐着一排排晒太阳的老人。旁边,是一所面积达6900平方米的现代化幼儿园。沈新玲告诉记者,幼儿园的教室大到能骑自行车。
走,做美容去!
下午2点,沈新玲和两位村民相约,开车一起去县城做美容。
记者注意到,龙湾社区的路修得笔直宽阔,社区里停了不少小轿车,还有不少电动汽车。沈新玲的车就是一辆价值几十万的名牌轿车。
说起交通,沈新玲想起了一个故事。多年前,沈新玲从外地嫁到白龙湾村前,曾问丈夫:“村里生活条件咋样?”丈夫不好意思地说:“俺们村里条件一般,是水泥路。”沈新玲心想,农村水泥路条件还不错。嫁到村里之后,她才明白,丈夫说的“水泥路”,指的是下雨天,雨水浇在土路上形成的泥泞路。
“晴天一脸土,雨天一脚泥。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哪有心情去做美容?”沈新玲说,如今,不一样了,大姑娘小媳妇都十分注意皮肤保养。
和沈新玲同行的郭宝钗就是其中一位。
说起做美容,郭宝钗掏出手机,高兴地给记者展示了自己的肤色变化。搬迁前,她经常在户外干活,风吹日晒,脸色黝黑。搬迁后,她在社区附近开了一家早餐店,一年收入几十万。如今,家庭生活好了,她也做起了美容,脸色也红润了,肤色也明显变白了。
高青县一家美容店老板韩琴告诉记者,以前多是县城里的人来她这做美容,这几年,从村里来的人越来越多了,数量甚至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顾客有的是在县城打工,有的是从村里赶来做美容。
大棚里的致富新故事
“这批苗长势挺好!”2月18日一早,沈新玲在自己的智能化大棚忙碌起来。当天,有客户要购买8000棵西红柿苗,她早早过去查看苗的生长情况。
被周围乡亲戏称为“乡村贵妇”的沈新玲,年消费六位数的底气来源于农村产业的振兴。近些年,沈新玲夫妇靠大棚育苗成为白龙湾村的致富代表。用村民的话说,“人家已经是老板娘了。”
多年前,沈新玲和丈夫在外市打工,干育苗的工作。后来,夫妻二人回到家乡尝试创业,自己承包了一块地打造育苗基地。基地最初建在黄河滩,但黄河边有安全隐患,位置较偏,干活、售苗也不方便。黄河滩迁建后,在镇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沈新玲家的大棚随着村子搬到了木李镇上。
沈新玲家的蔬菜大棚里,多位工人正在忙碌。
如今,沈新玲家共有9个智能化育苗大棚,最忙的时候有150多位工人,年销售额达8000多万元。在沈新玲大棚里工作的,大多是附近的村民,工资从三千到五六千不等,甚至有人月入过万。
木李镇党委副书记李超表示,黄河滩迁建后,该镇像沈新玲这样的创业者越来越多,镇政府还举办了电商、家政等多种技能培训班,许多村民们家门口就能打工致富。从黄河滩到“幸福滩”,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看看电影、做做美容也成了常事。随着村民致富,消费能力越来越强,镇上建了好几个快递站和电动汽车充电站。
幸福的白龙湾村只是山东农村的一个缩影。如今,一幅幅村民安居乐业、产业振兴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消费的新风,也早已从繁华都市吹到了田间地头。记者了解到,2024年山东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257元,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253元,增长7.3%。2024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117.6亿元、增长5.8%。全省农村地区网店数量超过66万家,农产品网上零售额达到658.4亿元、较上年增长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