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媒体利津行丨山东利津:盐碱地里“长”出了新风景
··
六月的黄河三角洲风景与众不同,丰收的景象出现在一片片盐碱地上。6月24日,记者来到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发现该县盐碱地小麦田已经完成收割。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下,当地盐碱地小麦平均亩产超千斤,实现了大丰收。
位于山东北部的利津县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该县现有耕地面积约81.65万亩,其中盐碱耕地53.73万亩,中度、重度占到57.2%。如何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文章成为该县面临的难题。
科技催生新纪录,盐碱地变成了丰收田
今年5月底,山东省农科院王法宏研究员来到利津,他与4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种业专家、种粮大户一起,观摩农业农村部重点推广小麦品种“轮选49”的现场表现。
“在轻度盐碱地块,根系能扎到一米二。‘轮选49’小麦品种的表现获得了广大种植户的认可。”在王法宏记忆中,该品种在去年创下了盐碱地块亩产1200斤的高产纪录。
实际上,在利津县广袤的盐碱地上,这不是第一次诞生新纪录。
这几年,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的众多专家来到这里,深耕这里,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文章。其中,中国农业大学的新品种“农大761”在土壤含盐量3.56‰的地块亩产达到569.3公斤;山东省农科院在这里培养出适于盐碱地的番茄新品种;青岛农业大学孕育出了耐盐优质高产花生新品种……
如何对付广袤的盐碱地?如何破解盐碱地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难题?利津当地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所一道,采取深耕松土、水利改造、因土施肥、选育作物等措施,逐步打造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特色、可复制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之路,使昔日“白花花”的盐碱地变成了“金灿灿”的丰收田。
盐碱地除了种植作物还能干啥?利津县盐窝镇给出的答案是养羊。
距离入海口70多公里的盐窝镇,历史上是名副其实的“盐窝子”,其因盐而兴盛数百年。但如今,盐已不是当地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对当地人来说,盐碱滩特殊土质和水质成就了当地滩羊的独特口感,如今滩羊养殖成为盐窝最主要的生计之一。
记者赶到占地4200亩的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内,看到400多个现代标准化羊舍分列两侧,空气中弥漫着羊饲料散发出的酒糟和豆渣味,“咩、咩、咩”的羊叫声此起彼伏。2023年,这里被中国肉类协会授予了“中国肉羊小镇”称号。
将劣势变成优势,盐窝如今已打造了一条基础母羊繁育、标准化养殖、屠宰深加工、冷链配送、饲料加工、资源综合利用、餐饮美食等全链条、一体化的黄河口滩羊产业链条,产值达到了67亿元。
利津县已有800多年的建县历史。利津人富有创造力,他们在盐碱地上还建起了智慧化园区。
劣势变优势,新技术让老村子换了新模样
从利津县城往北,大约一个半小时车程后,记者赶到了利津滨海新区化工产业园。这里不仅是山东省政府首批认定的化工园区,更是中国石化联合会评选的“中国化工最具发展潜力十强园区”。
在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道合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道合药业)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L—焦谷氨酸伏诺拉生注射液”新产品已进入二期临床阶段。道合药业副总经理王振才告诉记者,与其他药相比,他们的药效提高了3倍,疗效提高了4倍,生物利用率高出56%,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具有双重杀灭幽门螺杆菌机制的抑酸药。
在利津滨海新区化工产业园,像道合药业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
安全环保是化工园区发展的“红线”“底线”。
在这座占地19.72平方公里、散落着30多家不同企业的大型园区中,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COSMOPlat打造的智慧化工园区管理平台,如同一位全天候待命的“安全管家”,通过融合物联网、视频AI等技术,平台可实现人机物环的全域监测。
鸟瞰利津,盐碱地里“长”出了教育康养度假区
盐碱性土地多,基础设施滞后,村民收入不高,这是利津县张家夹河村以前的写照。如今,老村子换了新模样,成了东津渡教育康养度假区(以下简称东津渡)的一部分。记者走进东津渡,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让人印象深刻,这里的每一间民宿都经过精心设计,让人们在享受舒适住宿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
不过,民宿只是东津渡的一部分。当地人将创新创业基地打造为东津渡的一张招牌,吸引了123家企业入驻,2023年实现税收5000万元。
从盐碱地里找到“致富密码”,利津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如今,他们还在继续书写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利津故事”。(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