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石头”拍证件照,山大这门课有意思!

··

▲ 灵井许昌人遗址1.35万年前的鸟雕像化石

护眼灯下拍摄的万年前亚洲最早雕刻艺术品,被评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

为了获得这张鸟雕像化石图,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李占扬教授团队开启了“与光的博弈”。他们身处没有窗户的暗室,不断更换灯具,反复调整角度与距离,目光在化石与相机间忙碌,试图寻找最理想的拍摄画面。

尝试了20多种灯具,无一达到理想效果,直到一盏毫不起眼的普通学生护眼灯被点亮——光线与化石完美碰撞,沉睡万年的纹理与色泽瞬间被唤醒。研究人员迅速按下快门,成功定格图片中我们看到的模样。

▲ 许昌人遗址原始牛掌骨

在考古学领域,得到一张理想的考古图片绝非易事。这些图片一头连着现代,一头通向遥远的过去,承载着唤醒沉睡历史的重任。在考古人严谨细致和精益求精的追求下,它们凭借精细美妙的视觉呈现,把被时间掩盖的文明印记,鲜活地铺陈在大家眼前,让人们得以窥见往昔的灿烂。

那么,如何以一张化石图片,实现穿越万年的对话?让我们走进李占扬教授与他的《考古摄影与论文插图》课程,探寻答案。

李占扬

1984年山东大学考古专业毕业,长期从事旧石器考古研究,现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许昌人遗址考古发掘13年,发现2颗10万年前古人类头骨化石,获“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研究成果获“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0年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2018年,率领中国第一支现代人起源考古队赴非洲肯尼亚考古发掘。2023年5月,带队参加国内首次在法国开展的联合考古发掘。曾入选“2008影响河南十大社会公民”,记个人二等功。系优秀专家,首届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2018年入山东大学,创建人类演化研究实验室。

01

古韵新声,求真求美

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大学考古专业有两门课十分精妙,其中之一就是摄影课。当时上摄影课的是李肇年教授,他曾是成仿吾校长的秘书,也是山大考古专业的创建人之一。正是李肇年的这堂课,在李占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 李占扬四十年前的课堂笔记

那时候,相机还是稀有之物,不少人甚至连相机都没见过。李占扬和同专业同学在小树林中取景,在古遗址上拍照,常常引起人们的羡慕。

后来不知何故,这门课停开了,李占扬感到很遗憾。

2018年,李占扬受聘为山大特聘教授,在审阅考古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时,发现很多插图不尽如人意,存在色彩失真、细节缺失、布局混乱等明显问题,大大影响了论文质量与成果发表。于是,他萌生了重开摄影课的想法。

如今,经过长时间酝酿和细心打磨,《考古摄影与论文插图》课已面向研究生开设三年,收到良好的教学反响和成效。

“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要与各种各样的‘石头’打交道。”李占扬说,“讲述‘石头’的故事时,照片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涉及如何给石头拍照,如何记录考古研究的过程,论文里的照片如何排版才更清楚、严谨。

02

考古摄影以何“精准?”

“精准”,这是李占扬为这门课定义的第一个关键词。

如何理解考古摄影中的“精准”?仅仅是“第一时间按下快门”远远不够。不同于考古现场发掘者,大众与化石之间是有距离的,当相机将立体空间拍摄为平面影像时,图片便承担了让大众通过平面影像再想象还原立体空间的重要任务。

▲ 灵井许昌人遗址10万年前的骨锤工具,李占扬拍摄于摄影师电脑画面

上图展示的是出土于灵井许昌人遗址的10万年前的骨锤工具。李占扬作为发掘人,手握骨锤出镜,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合作拍摄。

这张器物图看似简单,实际上,在现场仅相同手势的照片就拍摄了310张,最后由摄影师一眼选定这一张。

以这张图为例,图中的“手”虽是静止,但其实正源源不断地传递着复杂信息。工具的形态、使用方式,甚至手持者的心理活动,都通过不同的手部姿势、指节位置、手部状态、手持位置,反映在照片上,一目了然。

因此,为获得一张理想的图片付出成倍的努力,是考古摄影工作的常态。“考古是书写历史的过程,所有人都力图实现无限逼近历史真实情况”,拍摄者需要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力保精准,使图片提供最真实的历史线索。

▲ 动物化石标本

▲ 灵井许昌人遗址2万年前用鸵鸟蛋壳制作的吊坠

这是中国最美的史前吊坠艺术品,李占扬在其出土10分钟内进行拍摄,器物内水汽未消,最大限度保留了文物出土时的本真

李占扬期待着,同学们能够从他的课上掌握用镜头书写历史的能力。在未来的考古工作中,用精准且富有灵魂的考古摄影作品,让那些深埋于万古长河中的历史珍宝,跨越时空界限,在现代文明中再度绽放璀璨光芒。

03

“让我们的图片美一点、再美一点”

“论文是严谨的,但它也需要美。”李占扬说。

在考古摄影的实际场景中,常常面临诸多棘手难题:隔着展柜玻璃拍摄,在颠簸行驶的汽车上操作,使用非专业设备拍摄…… 在不尽人意的拍摄条件下,如何得到理想的科研用图呢?

李占扬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图片数量多达千幅,其中有不少是用低价相机拍摄而成。他指出,这些作品能够成功发表,关键在于图片处理。

▲ 展柜内的深海红珊瑚标本,李占扬拍摄于台北

在考古学研究领域,图片会直接影响期刊编辑对于论文研究规范性和成果质量的判断,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能否顺利发表公开。

一篇论文所有图片的色彩明暗、排放布局、疏密程度等,都有其科学规范和处理技巧。考古研究者需要懂得灵活运用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细致调整,如调整对比度突出文物纹理、调节色彩平衡还原文物色泽、利用图像修复技术恢复破损文物的大致形态等等。所花费的心思和工夫丝毫不亚于拍摄本身。

▲ 地层遗物对应图,李占扬绘图并制作

每一个细节的斟酌,每一个参数的调试、每一次画面的优化,是精确性与创造性的交融,是科研与艺术结合的过程,让考古学研究成果得以在学术舞台上完美亮相,让隐匿于岁月深处的文明,以最真实、最具感染力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让我们的图片美一点、再美一点!”李占扬曾在课上说,“大家不仅要做一个优秀的作者,还要做一个好的美编。”

▲《春山》,李占扬拍摄于山大乐水居小区公园

作为摄影爱好者,李占扬在南非国家大剧院和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等举办过考古摄影作品展,也有不少作品在摄影杂志发表。

别人评价他的作品是:你看是照相,实际上是绘画;你看是绘画,其实是照相。李占扬利用自己在摄影和绘画两方面的深厚功底与独特优势,在AI技术助力下,不断尝试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艺术新路。这条路,通向课堂上、论文中,也通向广阔的艺术天地。

▲《思雪》,李占扬拍摄于山大乐水居小区院内

去年春节,青岛下了罕见的大雪。在学校生活区,李占扬隔窗拍摄了几张照片,用软件数据提取后,树木和花草奇特地呈现了一组鲜艳的色彩。

冬天一般无色,这些色彩以往从未关注到。他认为,鸟类抑或其他小动物,甚至昆虫之类,也许能够看到这些人类看不到的色彩。于是,李占扬产生遐想:或许可以将多次发现的色彩用数字登记下来,用在我们的图片上,用在论文插图上,丰富现有的色彩库,美化人类的生活。

▲《雨滴》,李占扬拍摄于中国台北,用新技术拍制而成,该类照片在李占扬摄影作品中属探索性质的一类

在科研和艺术结合的路上,李占扬走得自在、坚定。他向着理想中的“新新考古学”不断迈进,致力于开创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艺术考古世界。

他设想将来,考古不再是象牙塔,考古报告不再是死板的文图堆砌,考古学家变得更可爱,能够为大众创造精神食粮,成为人们需要的科学艺术家。

04

一盏孤灯终未灭,满屋石头还堪读

“石头竟能给我以镇静与安眠。这是千古一遇的良方,我有一种神农问药的满足。”与石头在一起,李占扬喜欢这样的相处方式。

从考古研究院重返阔别多年的山大校园,李占扬也拥有了新的感慨与喜悦。

课堂上,他不依赖课件,而凭借丰富发掘研究经历侃侃而谈,幽默风趣。第一节课讲解化石形成与鉴定,第二节课便带来两块真化石,让学生们大饱眼福,直呼过瘾。受其影响,学生们对考古研究热情高涨,走在路上都忍不住端详地上的石头。

在《考古摄影与论文插图》课程群里,学生们会时常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若有佳作,李占扬会以书法或已发表的文学作品作为奖励,这种课堂延伸、互动共勉的氛围,每每令他十分感动。

如今,越来越多孩子爱上考古,李占扬深情寄语学子们:“人生拼的是动手能力,眼高手低难长久,社会需要动手能力强且具备 AI 思维的人。我相信山大考古的同学们,在这方面一定做得更好!”

考古之路遍布风沙、尘土与寂寞,唯有坚守着最初热爱的人才会被好运眷顾。“考古有其自己的特点,昨日的发现很可能被新的发现所改写。考古永远在路上,人类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我们要把现阶段的路走好。”李占扬在采访最后讲道。

素材来源 | 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编辑 | 宿紫泉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