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领航——淄博市直机关榜样宣讲进支部丨隐秘而光荣
··
编者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希望你、希望我、希望以同志相称的我们,都头顶璀璨星空,脚踏坚实大地,挺直脊梁,乘风破浪,做最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捍卫者!
主讲人:淄博市高新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记者 邹林津
榜样事迹:
1999年9月18日,一场隆重而庄严的表彰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3位科技专家因为对“两弹一星”作出的突出贡献受到了国家的最高赞誉。 “两弹一星”精神也是在这一天被正式定义的。从此以后“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二十四字精神,深深地镌刻在中华儿女心中。
邹林津今天的故事,就是要从这段鲜为人知的隐秘岁月说起。
1958年,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在金岭铁矿001矿区探测出品位很高的铀矿。现在说起铀,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原子弹,但当时的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些材料会被用于何处。说起这段历史,金岭铁矿退休干部王久全老人是这样告诉她的:“这是保密任务,我老伴直到去世都不知道我是生产啥的。当时矿上啥都缺,条件不好,住牛棚、睡地草铺,我们干过瓦工、也干过木工。但是党叫干啥就干啥,这是国家的需要。”
一声“国家的需要”,让王久全和其他5名技术人员,放弃了优渥的生活环境,就这样留在了金岭。这一待,就是一辈子。
1959年初,在经过了124次实验的洗礼,代号为“28号产品”的合格金属铀诞生了,王久全老人回忆说“当时矿上设备少,那铀啊,是我们用手拧出来的。放现在可不行,他有放射性,对身体不好,可当时这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当时都抱着‘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决心干的。”
1963到1974年的11年时间里,金岭铁矿共生产铀矿石5153吨,获得金属铀3万多公斤,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贡献了淄博力量。那天聊到最后,王老这样对邹林津说“对于老伴,我不是个合格的丈夫;对于我那个1岁就夭折的女儿,我更不是个合格的父亲;但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是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我把国家交付的秘密任务,坚守了50多年。”
在这段隐秘的历史中,无数个铁矿人用血肉之躯凝聚成“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用血肉之躯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尊严与地位,他们的名字或许未被铭记,但这种对国家忠诚与奉献的精神,却如同火炬,照亮了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半个世纪后,在淄博高新区,新一代的建设者接过了前辈手中的火炬,续写着“两弹一星”的新的篇章。这就是邹林津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故事。在2021年,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41岁的女性科研工作者李伶,带领着一群年轻的党员成立了“海燕突击队”,他们义无反顾地接下了一项不允许失败的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研制某型号导弹发动机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这要是成了,航天运输方式会因为这群“海燕”迎来颠覆性的变革。可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又是一项保密任务:15个月的极限研发周期,以及必须在这期间必须在学术界彻底隐身的苛刻条件。没有论文发表,没有专利申请,甚至科研成果也得深藏不露。李伶却很洒脱的说:“那就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
然而现实并没有那么乐观,国外的技术封锁、国内无先例可循,他们只能依赖一张照片摸索前行。作为一名怀孕七个多月的高龄产妇,巨大的压力下,李伶常常夜不能寐,但她从未有过一丝动摇。她心中装着的不仅仅是尚未出世的孩子,还有那沉甸甸的国家使命。
实验室里,灯火常常通宵达旦,映照着一张张疲惫却坚定的脸庞。无数次的失败伴随产品断裂发出的“砰”声,让团队在重压下几近崩溃。
数千次实验后,数据终于迎来了突破性的进展,当时的李伶刚刚生产完还不到一周,哄睡那个又小又软的孩子后,她再一次一如往常般投入到了工作中,大量的计算、论证、方案,又是一个不眠夜。当得知方案成功通过了实验的验证后,她满身疲惫地走出房间,才发现客厅里还有一位悄悄陪她熬了一整夜的妈妈,在默默垂泪。是啊,在妈妈心里,谁还不是那个惹人心疼的,又小又软的孩子呢?
在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下,产品合格了!基地传来了导弹成功发射的消息!这一刻,所有的心酸、压力、打击都化作成功的泪水奔涌而出,李伶说:为了航天事业、为了国家,再苦再难,都值了!
这漫长的15个月里,李伶与她的“海燕”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人的坚韧与担当。这不正是“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的最鲜活的模样吗?
从金岭铁矿的原子铀,到山东工陶院的导弹核心部件,见证了“两弹一星”精神的薪火传承,传承着跨越时代的信仰与力量,只要心中有信仰,每一个“我们”都可以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以梦为马,随处可栖”,何不以平凡铸就不凡,续写属于“我们”隐秘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