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创新实践案例⑥|阳信县创新“互联网+透明工厂”服务模式 实现肉牛产业全链条闭环监管
··
大众网记者 邢镇 张倩 滨州报道
阳信县立足肉牛加工企业监管难的现状,探索实施“互联网+透明工厂”监管模式,通过搭建数字化监管平台、建立分层分级包帮机制,建成可视可感可知的“透明工厂”,成为全市唯一可以运用“互联网+”手段实现食品生产企业实时监控的县区,既把好了食品安全底线,培育优势产业;又加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增强治理能力,推动特色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阳信县是全国畜牧百强县,SC认证牛肉加工企业437家,年120万头屠宰能力列全国县级第一位。因肉牛产业传统监管方式效率低下,风险隐患排查的精准性不高,且上门执法检查频次、方式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为解决以上问题,阳信县创新“互联网+监管”应用场景,创建“智慧食安”监管平台,畅通辖区食品生产企业、监管部门、运营商三方协调沟通渠道,形成可视可感可知的“透明工厂”。
探索“互联网+”应用场景,推动“事后监管”向“事前服务”转变。搭建平台,实现智慧监管。立足阳信牛肉生产加工企业数量众多等现实问题,创新“互联网+监管”应用场景,创建“智慧食安”监管平台,在平台与企业之间布设传输网络专线;在生产车间、仓库等重点场所配置监控,并连接到监管平台,形成可视可感可知的“透明工厂”。推广应用,明确建设标准。召开“互联网+透明工厂”专题会议5次,解决“智慧食安”监管平台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难点、堵点、困点。对全县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就透明工厂建设的具体标准和有关要求进行了培训指导,先后召开生产企业培训会议12次,专项调研会议5次,面对面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排查隐患,做好靠前服务。监管部门通过移动执法监管APP,提前发现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隐患,及时提醒企业整改消除,避免因生产加工不合规,导致企业被处罚、整顿的现象,最大程度减少企业生产成本。
实行“信用化+”体系建设,推动“过度执法”向“无事不扰”转变。坚持线上监管与线下执法相融合。通过“互联网+透明工厂”监管平台发现线索、固定证据,提高执法效率,对线上监管存在问题较少的,原则上减少线下执法对企业的打扰。形成行业自律推动诚信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透明工厂”监管平台哨点作用,以严格执法对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倒逼企业自觉夯实主体责任。成立阳信县牛羊肉加工企业协会,推进混合肉团体标准建设,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培育牛肉加工龙头标杆企业。挖掘标杆企业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采取现场观摩会、“透明工厂”开放日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广标杆企业做法,打造企业“领头雁”传帮带,进一步规范食品生产加工行为,不断提升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构建“大网格+”包帮机制,推动“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转变。完善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依托县“全科大网格”管理信息平台,将食品安全职责并入社会治理范畴,选派网格长92人,网格员857人,建立起“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县、乡、社区、村四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工作片、社区有大网格,村村有小网格,达到县域全覆盖管理。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全流程闭环管理。研发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手机APP,网格员运用“网格通”APP,将困难与问题上传“全科大网格”管理信息平台,办理结果通过平台反馈给网格员,网格员第一时间核实办理效果,实行了信息发现、研判分流、检查处置、核查反馈、效果评价“五步闭环”管理。深入推进分层分级包保工作。建立包保干部责任清单,全县13家食品生产企业配备食品安全总监,478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配备食品安全员。充分发挥网格员、包保干部在企业和监管部门之间的联结作用,寓监管于服务,建设成为食品安全问题隐患排查、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收集的前哨。
阳信县现已打造“互联网+透明工厂”115家、“清洁工厂”标杆企业55家、“三标”示范企业128家,成为全市唯一可以运用“互联网+”手段实现食品生产企业实时监控的县区。网格员累计报送食品安全信息120余条,排查隐患80余处,人员健康证过期、操作环境不规范等问题整改效果显著,食品安全整体状况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