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三)》特种邮票正式发行,国邮为何偏爱潍坊风筝?

··

  大众网记者 孙永莲 潍坊报道

  2023年9月9日,《风筝(三)》特种邮票首发式暨“美美与共花落潍坊”2023山东省集邮展览即将在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重磅举办。这是继1980年、1987年两组《风筝》特种邮票发行之后,时隔36年中国邮政第三次发行风筝文化题材的邮票,也是第二次选择潍坊风筝作为邮票题材。

  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特种邮票的选题更是来源于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新中国第一套特种邮票是1951年10月1日发行的“国徽”邮票,由此可见其不同寻常的代表意义与社会价值。

  据了解,此次特种邮票的选题来源于全国“十四五”期间2023—2025年众多纪特邮票重大主题,《风筝(三)》脱颖而出,潍坊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国家邮政选择在同一地区两次发行同一题材邮票的城市,既是各方辛勤付出的结果,也是国家对潍坊人文荟萃、商贸鼎盛、薪传不息的礼赞,更体现了潍坊作为世界风筝文化中心的地位。

  潍坊是风筝的发源地,是“世界风筝都”,至今已成功举办40届国际风筝会,风筝早已成为潍坊的文化“名片”。千百年来,风筝和潍坊相生相融,孕育出一批批内涵丰富的特色风筝、一代代守正创新的非遗传承人,一条条历久弥新的文化延伸线,一座座蓬勃发展的产业基地和园区。可以说,风筝让潍坊基业更稳,潍坊让风筝飞得更高。“没有什么是在潍坊上不了天的。”一句话道出了潍坊风筝在广大网友心中的地位。

  那么,潍坊的风筝究竟有什么魔力?不仅多次入选国家邮票选题,更能源源不断吸引世界目光,成为潍坊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呢?答案不外乎这里的人文历史积淀厚重、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当然更离不开地方政府长期以来的重视和支持。

  潍坊有人。人是风筝千年演变的承载者,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能吃苦、善钻研的风筝手艺人,潍坊的风筝才能传承千年、活源毓秀。

  据《墨子·鲁问》中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也就是说,200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只风筝在潍坊诞生。

  公元1369年,杨家埠先人由四川梓潼县迁潍州崇道乡寒亭社下店村,后陆续迁到现在的(西)杨家埠,带来木版年画和扎彩手艺,开始扎制风筝。这些风筝的制作者以农民为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生活色彩,逐渐演变成乡派风筝,代表性人物有杨其恩、杨连坤、杨同来、杨其云等风筝艺人。

  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风筝迎来快速发展期,不但有著名的潍坊风筝十世家,还涌现出王福斋、裴沁泉、张国干等高水平画家,正是他们的加入,使得潍坊风筝中出现了形制高雅、有文人风的类型,也催生了城派风筝的产生。

  潍坊有号称“中国风筝王”的杨同科,不仅能制作城派风格的龙头蜈蚣风筝,还能制作乡派硬翅风筝。他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极大地发展了杨家埠印画结合的传统硬翅人物风筝,把杨家埠风筝独特的乡派“俗文化”特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晚年在1986年的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制作的360米长的龙头蜈蚣风筝,曾登上当年13家境外报纸,震惊世界。

  潍坊有全国唯一的潍坊风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效东,他8岁学艺,潜心研究风筝60多年,完整参加了潍坊40届国际风筝会,一生致力于潍坊风筝的创新与传承,获奖无数,是潍坊当前最有影响力的风筝制作大师,他扎制的风筝作品“金鸡报晓”曾被国家邮政部选中并作为邮票使用。最近更是因创作了中国首部国民神话史诗电影《封神》中的“玄鸟”形象,把潍坊风筝又推向了新高度。

张效东在扎制风筝

  手艺人们代代传承,让风筝在潍坊这片热土上扎根生长、薪火相传。然而风筝想要扎得深、飞得远,还要看这里的环境,有市场需求、有制作优势,能聚集人、能形成产业,是风筝长远发展的“刚需”条件。

  潍坊的自然条件适合放飞风筝,南部低山丘陵,中部北部主要为大片的平原海滩,腹地平坦,北部沿海无遮挡,季风能长驱直入,是放飞风筝的天然优良场地。

  潍坊人有热爱放风筝的传统,尤其是明清时期,放风筝在潍坊民间十分普及。曾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在其《怀潍县》一诗中这样描绘人们放风筝的情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直到现在,每到春秋时节,田野里、小河边,满满都是放风筝的人。

  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当时的潍县有着“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七千绣花女,十万张布机”的美誉,而风筝制作主要以手工为主,大量能工巧匠为风筝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近代潍坊风筝的发展还少不了杨家埠的推动。清朝中叶,杨家埠木版年画产业形成,刻板印刷带来新一轮技术革新,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带动成本低廉、造型独特的潍坊风筝迅速名扬全国,各地商贩纷至沓来,潍坊一跃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风筝产地。

1987年4月第四届潍坊国际风筝会 栾信海摄

  而到了现代,随着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落地,潍坊被确定为“世界风筝都”,40年来每年一届雷打不动,不但成为当地融入各行各业的重大节会,更是吸引了难以数计的国内外友人、企业来到潍坊,风筝已发展成为潍坊文化传播的使者、走向世界的桥梁、经贸合作的平台。

  当前,潍坊的风筝企业已经达到600多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年销售额20多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极具潍坊特色的文化产业。

  天时地利的大环境为风筝产业发展提供了“沃土”,而要想走得更远更长久,还需要更多“甘霖”的滋养。这些“甘霖”便是来自政府的支持、政策的扶持以及各种机会、平台的创造和搭建。

  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吸引了国内外百余家媒体报道,聚焦了全世界的关注,为潍坊风筝产业的进一步拓展创造了条件。1992年第9届风筝会举办期间,经贸洽谈活动异常活跃,当年引进科技项目45个,签订贸易合同近1000份,总成交额达15.68亿元。

  慢慢地,随着各界风筝会的举办和各种平台的搭建,潍坊逐渐在全国探索出了“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办会模式,风筝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40年来,风筝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催生带动了鲁台经贸洽谈会、中国画节·文展会、中日韩产业博览会、寿光科技蔬菜博览会、昌乐国际宝石博览会、陈介祺艺术节等多个潍坊本地的重点节会,对提升潍坊知名度、招商引资、风筝文化产业和旅游等起到了重要的“助推器”作用。

  2019年开始,潍坊首次推出中国(潍坊)国际风筝产业文化交易博览会,汇聚世界各地风筝放飞爱好者、经销商、生产企业等参展,举办展销、论坛、现场签约等活动,不断催生新产品、新项目、新品牌,一大批潍坊风筝产业“飞”往全国各地。

  潍坊还依托年画、风筝两项非遗资源大力发展年画风筝旅游,集民间艺术展览、民俗文化娱乐、民俗产品交易、民俗民情旅游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年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销售收入达2亿多元。同时,借助“白天是风筝 夜晚作花灯”这一风筝特色,潍坊推出“夜享风筝都”夜间文旅消费品牌,将潍坊传统风筝与城市现代时尚深度融合,在转型升级中实现跃升。

  今天,潍坊风筝占据了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更是高达85%以上,出口货值以平均10%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出口量早已位居全球第一,成为潍坊极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也让潍坊牢牢站稳了在全国风筝产业链条中的龙头地位。

  发展无需等待,当下即是最好。潍坊风筝一头连着文化,一头连着产业,已经深度融入潍坊的骨与血。当前的潍坊风筝,名声远播、市场广阔、品质上乘、产业完善,已进入了历史上最兴旺的时期。

  我们期待,潍坊风筝“展翅高飞”,为更好的潍坊带来更多的惊喜!

责编:王菲菲
审签:张 琨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