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滨州 | “优”无止境 滨州持续“赋能加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卫 滨州报道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近年来,滨州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打造了“滨周到”服务品牌,是全国首批、全省首个“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2022年“滨周到”入选全国“政务服务优秀品牌”。
“优”环境,厚植城市软实力根基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面对当下经济发展的多重压力,滨州市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持续深耕细作,以更开放的姿态重塑经济“气候”,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改良营商“土壤”,以更实惠的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助力市场主体逆势突围、茁壮成长。
2022年11月14日—18日,滨州市招商考察团南下海南、广东,参加中国铝业周活动,举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双招双引”推介会,签约29个项目,招商引资总额超338亿元……而此次南下取得丰硕的成果不仅是实力的展示,更是诚意的体现,因为在滨州,企业和企业家能够感受到发展的舒适、服务的温度。
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建设更高水平富强滨州需要进一步集聚生产要素、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滨州聚焦企业和群众所思所盼,助力企业“茁壮成长”的重要职责。
“国科天骥(滨州)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是滨州市引进的重点招商项目,主营产品为中高端半导体光刻胶,布局了多种被国外企业垄断供应、国内急需实现国产替代的‘卡脖子’技术产品。刚建厂时,我们去申请审批需要经过很多手续,比较繁琐。”国科天骥(滨州)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质量经理陈龙介绍,为了让项目尽快落地,投产达效,滨州市为公司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便利和全方位的服务。目前,公司的“超高精细光刻胶项目”一期已经开始生产。
为了缩减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事项流程,滨州瞄准“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改革要求,大力破除关键掣肘和体制机制障碍,畅通“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服务管理,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通过帮办代办提前介入,市区联动、同步审核、并联审批,将企业质量监督手续、安全监督手续、人防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4个事项并联办理,将原来法定的20个工作日压减到了1个工作日完成。”滨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帮办代办科科员邱德金说。
“聚”商机,打造市场主体成长“沃土”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促进市场主体良性竞争、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滨州,“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坐在群众炕头 、想在群众心头 、干到群众点头”等理念深入人心,擦亮了“滨周到”服务品牌,实施了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在优化法治环境、要素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批“实招”“妙招”,让企业家舒服、老百姓满意的服务温度持续提升。
事实上,“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在滨州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滨州实行“1+5+N”帮包责任制,启动“六个一”暖企服务行动,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对产业链、企业、项目、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工作开展面对面服务,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尽展身手,迸发出更强劲的活力动力。与此同时,滨州连续多年召开的企业家大会、定期举办的“滨州企业日”活动、创新设立优秀企业旗帜广场,让滨州的“每一天”都成了为了企业家的节日,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归属感。
水是工业的血液,“用水贵”“用水难”是许多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经过综合研判,海水淡化是解决目前鲁北地区用水问题比较合适的办法,为此,滨州在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上做了很多努力。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联合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鲁北碧水源海水淡化项目作为山东省“新动能转换”重点项目,计划建设总规模15万吨/日的海水淡化工程。山东鲁北碧水源海水淡化项目负责人徐凯告诉记者,海水淡化过程产生的水不仅能用于工业生产,也可用来提溴、制盐。海水淡化过程中,不仅能产生纯水,同时也会生成超高浓度的浓盐水,这些浓盐水是不允许直接排放的。最终,在滨州市营商环境政策支持下,鲁北碧水源公司通过革新工艺,实现了浓盐水的“二次利用”。
为扶持滨州市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加快经济结构优化,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滨州市委、市政府公布新兴产业“白名单”企业,着力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推进年产20万吨高效海洋生物营养制剂项目建设,加快海马、螺旋藻、DHA油、鱼骨蛋白肽等优势海洋生物制品专业化生产;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面向深海大洋资源开发,发展海洋风电装备、海洋输油软管、深海养殖网具等高附加值产品,培育海洋高端装备“滨州智造”品牌;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建设沾化区2GW渔光互补等项目,助力全市能源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滨州市按照“七个走在前列、八个全面开创”的战略部署,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聚焦发展经济、双招双引、服务企业主责主业,着力谋求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内生活力、发展环境“四个突破”,全力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创新强力引领、创业活力迸发、发展环境优越、清风正气充盈”的现代化新滨州,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全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纳”人才,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
“在这里,对青年人才的关心爱护真切可感,让初来乍到的我们颇有一种回家般的感觉。当然,现在的滨州就是我的家。” 2020年,清华大学机电系的硕士研究生贾天琦选择报考了滨州市的定向选调生,令他没想到的是滨州对引才、用才、留才的渴望那般真诚,尤其是对青年人才的爱护,让他将最初的一丝顾虑打消了。
滨州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更离不开青年人才的支持,作为整个社会中最富活力、最有朝气、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人才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也为滨州城市温度增添了一把不一样的烟火。
近年来,滨州实施人才“三进三创”工程,连续举办三届滨州人才节,发布“2022版人才新政”,每年有超200名的科技领军人才扎根滨州,有2万多增量的高技能人才建设滨州,“人才净流入”彰显了滨州城市竞争力。
在2022年8月举办的第三届滨州人才节期间,张飞,这位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博士成功签约入驻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沃华生物”。与其他签约沃华生物的6名博士一样,他们看重的不仅是企业的发展前景,更是为人才解决一切后顾之忧的诚意。也正是人才的加持,企业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同时,滨州不断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特色农业等领域建设,为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就业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依托“青鸟计划”等平台为青年精准提供就业创业、实习实践等一揽子服务,在创业资金扶持、导师辅导、补贴落实、项目孵化等方面给予支持倾斜;2022年全市共新增人才公寓2500套,精心打造“青鸟驿站”,为来滨求职青年人才提供过渡期免费住宿等服务;大力培育“青春滨州”文化名片,布局建设一批“青年打卡地”……
城市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加持,今天的滨州,正在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人才集聚新高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给城市的未来带来了无限希望、无限生机、无限活力。
“兴”科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滨州作为传统工业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培育了营收超1.1万亿元的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而这样一个大的体量、大的规模,在过去却主要表现为传统动能。如何创新突破是摆在城市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多年发展,滨州人不仅解开了这道难题,而且硕果斐然。
“滨州是一座有味道的城市,‘五味俱全’,让人回味。这些味道来自于产业、来自于发展、来自于科创、来自于开放、来自于品牌。”滨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永祥用滨州味道对近年来滨州的高质量发展进行阐述。
在魏桥轻量化铝业基地,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蜂窝状铝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一块高性能泡沫铝。密度虽不及水的一半,压缩强度却是碳钢的5倍,被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交通运输等领域。
记者了解到,魏桥轻量化基地于2019年破土动工,在原邹平一电、二电项目拆除基础上建设,未占用任何新增土地,规划了轻量化结构件、全铝车身总成、泡沫铝、铝型材、中试基地等五个项目,打造“铝水——零部件研发到制造—整车组装”的完整产业链,能耗、碳排放不到之前的十分之一,规划产值却是之前的十倍。以“轻量化”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制造业向绿色转型,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魏桥集团走出了一条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像魏桥集团这样通过科技创新成功走出转型升级之路的企业在滨州还有很多,正是他们孜孜不倦地创新求变最终汇聚成滨州科创发展的磅礴动力。
2022年初,滨州9家品牌入选第一批“好品山东”名单,它们是滨州科技创新的缩影和代表。据初步统计,目前滨州有37项产品2021年产量或市场占有率位列全球或全国第1位,4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位列全球第1位。
如今,滨州打通了科创、教育、人才、产业等要素流动、配置的通道。科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全面“起势”、正在“成势”的良好态势,未来,科创必定是引领滨州发展的强劲动力。
当前的滨州,正以最优环境、最好政策、最高礼遇,让每一位创业投资者体验最满意的全方位服务,收获最丰沛的阳光雨露,让各类市场主体在滨州创业一路顺心、办事一路绿灯、发展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