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春第一会”来了!这四个字,为何被全年“置顶”?

··

大众日报记者 李子路 李振 于新悦

山东港口日照港集装箱码头,轮船在停泊作业。(□资料图)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改革发展寄予厚望,每到改革的关键节点都为山东把脉定向、指路引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要求山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为山东纵深推进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注入了强大动力。

  牢记嘱托担使命,凝心聚力再出发。山东坚持干字当头、奋勇争先,奋力打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努力干出“走在前”的样子、干出“挑大梁”的担当。今起,本报开设“当好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栏目,全面解读山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持续讲好山东高质量发展故事、改革创新故事,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凝聚磅礴奋进力量。敬请关注。

  这个春节,大湾区居民在年货市场挑选罗马生菜时,或许不知道一片菜叶上留下了17道区块链数字足迹,让寿光蔬菜得以跨越山海、鲜味不减;运营刚满百天的潍烟高铁迎来首个春运,胶东旅客带着热气腾腾的鲅鱼水饺,汇入了全国高铁大动脉;DeepSeek大模型一鸣惊人,搅动世界人工智能一池春水,用AI制作的方言拜年视频寄托着游子思念,在互联网上温情奔流。

  这些发生在不同领域的过年新鲜事儿,共同指向一个关键词——革新。岁月新更又一春,不断革新的中国,不断革新的山东,满怀希望向前奔。

  “我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阔步前行,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回顾过去一年改革开放迈出的历史性步伐。

  2月5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省委召开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谋革新之力、强省之进,动员全省上下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坚定不移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在春天里吹响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嘹亮号角。

  牢记深情厚望,夯动力之基、激活力之源

  在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一项通关监管改革正掀起效率革命——这里首创特定货物“检验批”监管模式,货物随检随走,为企业通关按下加速键。

  山东金河实业集团负责人掰着指头算账:“以前每周都要跑两趟检验,现在每月抽空办一次就行,还能给公司腾出400多万元流动资金,相当于白捡了条新生产线。”立春时节,创新探索涌动齐鲁。

  改革创新是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去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在山东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山东视察,赋予山东“走在前、挑大梁”的重大使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总书记的关怀厚望言犹在耳。

  划定奋进坐标,绘制施工图纸,山东使命在肩、时不我待。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2024年省委召开十二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部署改革发展重点工作。

  顶层设计管导向——细化推出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414项改革任务,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接续实施“十大创新”行动,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系;用足用好国家“两重”、“两新”、专项债券等重大政策,推出3批政策清单和稳经济40条务实举措,制定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体系,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改革创新讲实效——“四新”经济投资占比58.8%,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过49%;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15亿千瓦、占比达48.3%;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行动,民间投资增长7.6%;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资源重组等10项牵引性集成改革,探索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省级试点;完成55家开发区扩区调区,自贸试验区累计15项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

  每一次破茧成蝶,都是为展翅高飞积蓄力量。积累当好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的坚实基础上,新的一年山东满怀感恩之情、赓续奋进之志,聚焦国家所需,考量山东所能,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再攀高、再超越的心气干劲,实现改革更大突破、展现创新更大作为。

  破藩篱应变局,以革故鼎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在山东,每到休渔期结束,沿海大大小小的渔船千帆竞发,犁开万顷碧波,只为抢得“第一网”,品尝“第一鲜”。他们深谙:弄潮的好手,方可抢收大海的头茬馈赠。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当经济总量距离10万亿仅一步之遥,山东将改革创新“置顶”2025年重点工作,以“关键一招”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好基础、蓄积能量。

  当前,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经济运行面临内需不足、外需不稳等风险挑战,更好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解决“成长的烦恼”,关键要在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上下足改革创新功夫。

  比如,作为传统能源大省,近年来山东通过大力推动能源转型成功甩掉“一煤独大”的帽子,但如何在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的前提下,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仍任重道远;比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让“大象经济”轻盈起舞,也是传统产业大省必须迈过的坎;再比如,面对诸多资源要素顶到“天花板”,如何发挥“两只手”作用,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考验改革者的智慧……

  “走在前、挑大梁”,不改革创新不行,改革创新的力度小了也不行。

  山东是国资国企大省,也曾遇到机构臃肿、层级较多带来的“肥胖症”困扰。山东下大气力推进国企“瘦身健体”,省属企业两年累计压减权属企业1325户,总部机构数量压减14.9%、人员编制精简15.9%,下一步的改革重点是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如同国资国企改革,今天的改革创新,已从“长个子”转向“强体魄”,改的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难度系数越来越大。唯有奔着问题改革,找到靶点创新,才能不断激发动力活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走在前、挑大梁,让越来越多的不能变成可能、越来越多的优势变成胜势,历史是最好的启迪:山东人自古就有敢闯新路的传统,回顾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史,山东多次为全国创造了发展经验——全国第一批14个开放城市,青岛、烟台位列其中;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经验享誉全国,“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成为全国样板;进入新时代,自贸试验区累计15项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

  今天的山东,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走在前、挑大梁,每一步都需要改革开放来开辟道路。也只有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才能铸就改革开放新辉煌。

  挺膺担当,争做改革创新“实干家”

  改革创新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改革都难免面对“改或不改,都很难”的境遇,秉持更强的历史主动精神,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

  以核电为代表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曾被视为民间资本的“禁区”,再雄厚的资本也难以进入。2024年,山东推开“禁区”之门,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核电领域,让民营企业信心倍增。今年,山东将健全民间投资常态化推介机制,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新能源、新基建,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密布更广泛支点。

  改革创新千万条“真经”,一个“敢”字道尽真谛。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势在必行,但量大面广,牵扯利益多,敢不敢“动奶酪”?中小金融机构改革涉及金融风险防控,专业性强,难度不小,敢不敢“真开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是个新课题,需要细致统筹谋划,敢不敢“蹚新路”?

  一个个问号就是一道道改革考题。从打开思想“禁区”到破除利益“雷区”,不仅检验改革的能力,更考验改革的定力。

  突出放大比较优势的改革创新,突出彰显山东特色的改革创新,突出群众关心关注的改革创新,以改革之“钥”解难题破藩篱,以创新之“力”应变局开新局,山东的改革创新才更具排头兵意义。

  在没有过多论文、荣誉傍身的情况下,去年,潍坊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韩雪,凭借猕猴桃精准基因组图谱研究,在新的人才评价改革中脱颖而出,不仅评上正高级职称,还当选课题组组长。

  山东率先开展人才评价试点,为全国人才评价改革提供有益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山东这项改革不同于以往以“破”为主的政策倡导,而是更加注重以“立”为主,既做“减法”、也做“加法”,适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新要求。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改革创新如同掌舵行船,调查研究是锚,扎得深,船才稳;方案制订是罗盘,定得准,路才明;推进过程是帆,张得有序有力,才能行稳致远。改革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裹足不前,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场考验。

  每一个春天,都是希望的开始,梦想的起点。蛇年来临,让我们用蛇行千里的无畏和坚韧,攻坚克难、挺膺担当,争做改革创新“促进派”“实干家”,用一项项精细的改革“工笔画”,绘就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李子路 李振 于新悦)

  

责编:姜晖

网友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海报热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1998-2024 Dazhong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加入我们  鲁ICP备09023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