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学科ESI全球前1%!科教融合催生山一大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路时川 通讯员 许锐 报道
据ESI最新数据表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以下简称“山一大”)已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数量位居全国独立医学院校第10位(并列),综合排名位居山东省属医学院校第1位,2021年1月成为ESI排名“全国进步最快大学”。
成立不足三年,山一大ESI排名全球前1%学科实现了从1个到7个的飞跃式发展,半年之内更是呈现数量“翻番”的加速度。
发展的加速度从何而来?“百围之木,始于勾萌;万里之途,起于跬步。” 省级医学教育、科研、医疗机构的整合重建是重大契机,而教、研、医实质性融合、嵌入式发展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使山一大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的优势充分彰显。山一大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蓄势发力,乘势而上,都在不断刷新着成绩单。
ESI排名“全国进步最快大学”是如何炼成的
虎年伊始,随着免疫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山一大已有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化学、免疫学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进步速度进一步刷新。
缘何学科排名强力攀升,校(院)影响力持续增强?近年来,山一大坚持优化学科布局,坚持学科分类建设,设置高峰、优势、特色三类学科,三类代表性学科皆取得不俗成绩。
临床医学学科作为山东省高峰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连续7年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居内地排名21位、独立医学院校第9位,稳居“前十”。近十年,依托肿瘤学、眼科学、皮肤病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四个优势方向获得5项国家科技奖,国家科技奖数量在全国临床医学学科中名列前茅。
基础医学学科为该校优势学科、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具有科教医融合特色,相关的2个ESI学科——免疫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已获批建设山东省第二个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在新冠病毒等新发传染病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Cell》发表。
特色学科之一的生物学学科,科教融合、学科交叉特色明显,由科教融合学院——生物医学科学学院(省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学院共同牵头建设。相关的2个ESI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该学科在全国率先推进罕少见病防治基础研究,并建立了罕少见病临床资源库和信息登记系统。
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破防了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山一大副校(院)长张福仁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完成的“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现了该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奖领域“零的突破”,也是山东省属院校历史上第二次获得该奖项。
一项重大成果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既得益于专家团队的深耕,也是在适合的土壤里长期浇灌、施肥的结果。这“土壤”就是良好的科研环境。山一大在迈向深度融合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着重进行了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向创新力不足问题“开刀”。
大力实施学术提升计划,以重大科研方向为引领,对“战略团队”“领军团队”“潜力团队”分别提出科研任务要求,做强传统优势科研方向和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科研方向相结合,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促进教学、科研、医疗、成果转化深度融合。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平台,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成立医学科技创新中心,规划建筑面积80000㎡,推行国际通行的PI制和配套年薪制、考核制,无论是外引人才,还是内培人才,在科创中心都被“一视同仁”,以解决不同体制和新旧人才政策的衔接问题。
目前,该中心已经有46位领军、拔尖人才签约入驻,其中既有从国内外引进的优秀人才,也有通过新机制转换身份后的现有人才,各附属医院同样共享中心资源。
在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试行理事会治理下的院长负责制。“80后”院长于长斌十分感慨:“党委赋予我副院长提名权,选才用才、财物支配自主权,让我放开手脚搞学科建设,学院自主引才近20人,平均年龄31岁,具有海外经历人员近七成,成为医科建设的新生力量。”
科教融合以来,校(院)新上科技计划项目18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40余项,省部级项目840余项,获科研经费约5.8亿元。获得各级科技奖励319项,其中除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重大突破,还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3项、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
史卫峰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题为“The emergence, genomic diversity and global spread of SARS-CoV-2”的综述文章,实现了年内在CELL、NATURE、SCIENCE发表文章的大满贯。
首次进入2020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榜单独立医学院校前十。
“三贴近”,助力医学生“奥林匹克”金奖
2021年5月,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山一大喜获佳绩,取得了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赛道金奖、冠军赛第三以及护理学专业赛道银奖的优异成绩。此项大赛自2010年开赛以来,已成为检验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成效的最高舞台,堪称医学生的“奥林匹克”。
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放射物理与防护(第4版)》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摘金……坚持“以本为本”,创新本科教育实践,尤其是“三贴近”举措,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立德树人的力度与温度逐步攀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贴近专业,全面落实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从大一开始,通过“双选”方式,建立师生“导学”关系,学生在专业方向、职业生涯等方面寻求导师的帮助,甚至连情感变化等日常琐碎问题都可向导师“倾诉”,真正把“导学”融入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
贴近学生,下大力气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回归课堂。“金课建设”“微课制作”激发了一线教师的创新度与参与度;探索拔尖人才培养,选拔优秀学生组建生物医学“泰山班”;临床医学院组建起18个学科系,充分发挥附院的医疗资源优势,将实习、见习带教老师的临床经验最大化发挥。
贴近前沿,建立“三进”科研体系,让学生较早接触科研,所有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年均开放实验室8800学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有20门课程设置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覆盖了全部学生。
科创中心作为该校科技创新的“特区”和体制改革的“创新试验田”,已启动了2019、2020级临床医学卓越班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对接科创中心PI,首期共遴选项目42项,29名本科生参与到PI课题中。
“学生们积极主动,在文献阅读和理解、实验计划制定方面表现不错。”青年PI、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张书平评价。
连续三年成为全省引进人才最多的省属高校“这是一所充满活力、冉冉升起的新大学!这所大学对人才的包容、支持力度,在全国其他高校是少有的!”在山一大2021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上,南京大学药学博士、生物学博士后张学瑞选择正式签约加入山一大,而之前,他已经是南方一所大学的助理研究员。
自成立以来,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00余人,全职统招博士后29人,连续三年成为全省引进人才最多的省属高校。获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称号154人次,汇聚起一支由8名两院院士(其中双聘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领衔的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为大学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引育并举,重点培养。在积极搭建平台揽才的同时,对学科带头人、专业接班人、青年业务技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培养新增省部级以上称号人才100余人次。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科研环境对于科研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诞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山一大党委书记韩金祥强调:“环境也是生产力。我们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淡化科研行政色彩,营造‘海外高端人才没有陌生感’的科研环境,实现‘培育一流学科、打造一流平台、集聚一流人才、多出一流成果’的目标。”
心系黎元、护佑健康,附属医院集群的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攀升。
年均提供诊疗服务超过4000万人次,在抗击疫情、常态化防控和服务百姓健康上彰显责任与担当。根据2021年公布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上年度的绩效考核结果,附属省立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分列全国第27位和52位,分别提升20和120个位次;在复旦大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上,附属省立医院、附属肿瘤医院、附属眼科研究所、附属皮肤病医院等多个学科稳居全国前十或获提名。
坚守初心,方得始终。重新组建的山一大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了从整合到融合“1+1≥2”的响亮开局。“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唯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变科研优势为学科优势、资源优势为办学优势、融合优势为发展优势,进一步实现从融合到聚合发展,才能不断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