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何以明水好,风雅传古今——一场古城新岁的文旅奔赴
··
时间:2025年2月11日
地点:济南市章丘区清照泉城明水古城度假区
记者:范明昱、聂堃
2025年这个春节,济南明水古城七登央视,涌入了近14万人次的足迹。
数据是宏观的,烟火气却是具象化的——船夫摇橹磨出了新茧,豆腐角小吃摊一天卖出800斤煎豆腐,非遗匠人的体验成交单节节攀升。游客从“一日过客”变成“三夜归人”,沉浸在这场围炉诗酒茶、赏乐戏花灯的“清照泉城梦华年”里。
2月11日,正月十四,年味仍在。大众网记者走进明水古城,探寻传统文化加持下的古城文旅,如何活在当下,活出新生。
“古”“新”兼备,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
早上晨雾未散时,龙泉寺西南角的墨泉醒了。泉水自地底涌出,水声泠泠,碎玉般撞进青石板的褶皱里。墨泉在等待新一天阳光的照耀,更在等待新一天游客们的驻足。
不只墨泉,园区里的百脉泉、漱玉泉、梅花泉,还有李清照故居、古色古香的早酒集、孟鸿升布坊……带着对新一天故事的期盼,通通都在等待。
“今年的春节,我们融合‘围炉、诗酒、美食、音乐、庙会、戏剧、花灯’等多种元素,为游客打造了一场‘清照泉城梦华年’,效果还是很好的。”明水古城销售总监王梓铭告诉记者,不仅有山东秧歌、章丘芯子、英歌舞等传统非遗演出轮番上演,更有漂浮歌后、幻灯巡游、泉城巨偶巡游等创新演出,以及早酒集、一出好戏、人间甜糖妙会集等庙会市集增添亮点。
从除夕到现在,古城的人气比星光更璀璨。
七登央视的镜头里,是踩高跷的鼓点、糖画的甜香、灯笼的暖光顺着流水铺成绸缎。更是孩童拍着手追赶舞龙舞狮队伍、老夫妻在清照花灯前互拍合影、年轻人火树银花寄语孔明祈愿……
2024年5月,这座由乌镇总设计师陈向宏领衔的团队操刀的“江北乌镇”正式开园运营。总占地约2406亩、总投资80亿元的明水古城,将历史上名人故居、大户望族,城内泉水人家安居乐业,青砖黛瓦扁舟一片的景象复刻还原。

如果将明水古城比作一棵老树,那么它的根系深扎传统文化,新枝上却缀满现代的露珠。
“春节期间,园区内每天开展的各类表演能达到近100场。此次我们还打破了传统剧场的空间限制,比如引进了乌镇戏剧节同款水上歌剧《漂浮歌后》,为古城带来全新的艺术气息。”在王梓铭看来,传统文化虽是明水古城的内核,但“古城游”也必须要考虑到消费和商业的本质。中式浪漫与西式梦幻交织、民俗精粹与潮流元素融合,能够让游客感受到不一样的年味,激活更出圈的文旅成绩。
“主”“客”共享,多元体验助力“长红”
深谙“活态传承”之道,明水古城懂得以水养城,更懂以文化养人。
春节期间,传统文化在这里被拆解成可触摸的日常,游客不再是旁观者,他们在龙山黑陶馆亲手揉捏陶土,在齐臻堂观赏传统手工点银壶,在华梦灯坊描画六角宫灯,在鸿升布坊亲手将纱布染色,在荣华阁体验非遗“绒花”……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文化有了消费的体温,也让消费有了文化的筋骨。
齐臻堂点银壶是入驻明水古城的店铺之一。作为章丘金属范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索元峰继承的齐臻堂金属范铸技艺已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告诉记者,入驻明水古城不只为点银壶拓宽了销路,更重要的在于非遗历史与文化体验的传播。

“比如我们打造的哒拓福,意为‘哒拓多福’‘哒哒有福’‘哒哒平安’,是章丘点银壶的非遗文创衍生产品,游客来了可以自己动手体验。”索元峰表示,“哒拓福”的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的金箔国书拓制工艺,春节期间来店里体验“哒拓福”技艺的游客,每日成交量能达到300多单。
古城不只有非遗,当地风俗、独有的地域特色小吃,也体现着浓郁的人情味与烟火气,是古城内在的“精神”。
在明水古城赶一场烟火气十足的早酒集,也是逛明水古城正确的打卡方式。特色小炒的锅气缭绕在青石板路上飘散,老茶摊的木桌上,粗瓷碗里盛着温热的米酒。三两句乡音攀谈,便勾勒出一幅市井年味图。
还有在油锅里滋滋煎着的豆腐角。摊位工作人员顾靖告诉记者,煎豆腐角的食材取自章丘龙山水豆腐,这款小吃称得上是明水古城的“网红美食”,春节一天的豆腐销量在800斤左右。

相比较流量带来的“一夜爆红”短期效应,明水古城正在把目光放得更长远。“客人”满意、“主人”高兴,主客共生共享,才能赋予“古城游”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拿住宿来说的话,园区目前开放的客房是907间,初三至初六每天都是满房状态,这也足以可见今年明水古城的火爆人气。”王梓铭表示。
文旅融合,永远都在“走新路”
如今,文旅融合不仅是文化对旅游的赋能,更是旅游对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以旅游彰显文化之美,让文化资源以旅游为载体,实现文化价值最大化。
站在古城游“遍地开花”的当下,过去常讲“吃、住、行、游、购、娱”,现在还融入了“商、养、学、闲、情、奇”等元素。只有古城游玩的内容足够丰富,活动足够多样,耐看耐玩,游客才有更大的兴趣去到访、去体验、去品味。
这也意味着,古城游必须要从“复制粘贴”向“文化创新”升级。毕竟,真正有价值的古城,不仅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文化的载体、人文的缩影,以及产业的带动、经济的振兴。
明水古城的故事,不只是单纯诉说历史,而是将章丘特色的泉水文化、儒商文化、清照文化、艺术文化融进了古城,以泉城独有的文化基因,重塑北方古城的骨骼。
比如,2024年6月,首届清照国际诗歌艺术节在明水古城顺利举办。活动期间,来自五湖四海的60余位诗人和艺术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30余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活动相继展开。
比如,2025年春节期间,“春光熠熠——全国高校乙巳蛇年生肖设计作品展”在清照泉城·明水古城持续展出。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100幅乙巳蛇年生肖设计作品,将大学生们的艺术才华与创新能力生动展示。

如果将文化和旅游比作“诗与远方”,文化为“诗”,旅游则为“远方”。只有不断创新方式路径,努力构建文旅发展新高地,才能让文化更好地走向“远方”,旅游才会更有“诗”意。
当今年新春,章丘的年味落在明水古城的瓦檐上,带着泉水的潮湿,与早酒集的袅袅炊烟交织,与李清照的诗词对碰,与各种热闹的演艺和市集双向奔赴,最终沉入乌篷船的橹声里。
或许,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最高境界,便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古城的各个角落里,感触到文明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