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巡访团 | 蒲秀珍:“益”骑同行,点亮文明之光
··
大众网记者 郑一菲 淄博报道
平均年龄超过50岁,志愿服务时间平均每月超过6个小时。在淄博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有这样一支队伍令人起敬:他们既爱找茬,紧盯政府管理“短板”,不给领导留情面;又特别热心,不厌其烦查找不文明现象。他们,就是淄博市市民巡访团。
70岁的蒲秀珍,是市民巡访团中年纪最大的成员。在她的生活里,巡护河湖、宣传环保、文明巡访、公益宣讲……构成了她的日常,她每天不是在公益骑行,就是在文明巡访的路上。有人说她年纪大了,叮嘱她不要这么辛苦,可她却觉得由此拥有前所未有的获得感,“我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有价值的。”
与“骑行”结缘
“2002年,我从淄博市柴油机厂退休,生活闲了下来,每天就是打扑克、搓麻将,时间长了不仅无聊还容易腰酸背疼。当时就和老伴儿琢磨着再做点什么。”蒲秀珍说。2012年的春天,她和老伴孙树平一起加入了一支骑行队,但是在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队伍里,老两口不管是在速度、技术还是体力上,明显感觉力不从心。能不能组建一支适合老年人骑行的队伍?在蒲秀珍的张罗下,2013年,一支花甲骑行队成立了。通过骑行,他们不仅锻炼了身体,也领略到了美丽的风景。
“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和心情是参加旅行团所不能体会的。”对骑行的热爱,使蒲秀珍和她的骑友们经常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2016年,蒲秀珍骑行了7条挂壁公路。挂壁公路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公路,是在峭壁上开凿而出的奇险公路。很多骑友知道后,都吃惊于在我60多岁的年纪还能骑行这种公路。这也是我骑行以来最骄傲的事。”
2018年,蒲秀珍又策划了“红色之旅”研学骑行活动,遵义、延安、青海、日照……近万公里路程,十余名队员跟随蒲秀珍一路骑行,一路研学,返程后又完成总结,并到多个社区中做红军长征精神宣讲会,用实际行动致敬革命先烈。
当“骑行”遇上“公益”
11年间,蒲秀珍的骑行足迹遍布祖国30余省市,行程超过6万公里,东到珍宝岛,西到喀什,南到三亚,北到北极村。“原来我们只是单纯地骑行,直到2015年,一次偶然机会,我结识了绿丝带发展中心主任大宝,她的公益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深深地感染了我。”蒲秀珍口中的“大宝”名叫李宝宝,她注册了淄博市第一家民间环保公益组织——淄博市绿丝带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绿丝带”),成为这座城市第一个全职公益人,并将这份梦想与坚持做成了事业。
“我们现在都退休在家,有的是时间,要是在骑行路上,干点有意义的事情,不就更快乐了吗?”因为有着相同的使命,蒲秀珍与她的花甲骑行队一起加入“绿丝带”,从此就有了绿丝带骑行团,也与公益结下不解之缘。与“绿色”同行,蒲秀珍和队员们心中有了动力,也有了份责任。“以前骑行只是为了娱乐消遣,现在加入‘绿丝带’后,就觉得多了一份使命感与责任感,生活也因此而更精彩。”谈起加入“绿丝带”后的收获,蒲秀珍这样说道。
从社区到城市,从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河湖边、群山下、闹市间,都有绿丝带骑行团的身影。他们志愿巡护河湖湿地并监测反馈,将发现的破坏自然、破坏环境、有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象与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对接相关管理部门与新闻媒体,促进改善与改变;组织开展环保调研和宣传,践行绿色消费与垃圾分类……可以这么说,蒲秀珍亲眼见证了孝妇河的变迁、猪龙河的提升和小清河的重塑。
“公益这条路,要干一辈子”
在淄博,只要你热心公益,就一定能碰上70岁的蒲秀珍。她热爱骑行,更热心公益。骑行这条路她走了11年,公益这条路,她说要干一辈子……
“我是市民巡访团的老队员了,参加了15次市民巡访团活动,在活动中我找到了退休后的乐趣,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了自己的一点贡献。在此呼吁广大退休老同志,积极参加到志愿者队伍中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蒲秀珍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她的骑行和公益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愉悦之情。
在社会公益活动中,更是少不了蒲秀珍的“忙里忙外”。“地球一小时”活动日,她白天骑行宣传,晚上讲解服务;“公益进社区”活动中,她不仅是维持秩序的志愿者,还对“环保酵素”制作方法如数家珍,引导居民变废为宝;创城活动中,她先后到多个公园捡拾垃圾,拒绝白色污染。“蒲大姐70岁的人了,还经常带领我们巡视河湖,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一点贡献,很让人钦佩。”绿丝带志愿者王洪春说。
蒲秀珍的骑行和公益事业,还离不开一个人的支持和陪伴,那就是老伴儿孙树平。孙树平年长蒲秀珍4岁,是她的忠实拥护者,平常主要承担车队的车辆维修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后勤保障员。“我老公(孙树平)一直支持我骑行和开展公益事业,生活和精神上都给予了我最好的支持。”蒲秀珍说,“虽然我们平时常拌嘴,但是每次骑行,有他陪在身边,自己心里就特别踏实。”多年来,蒲秀珍身边的骑友换了又换,而孙树平永远陪在她身边,不离不弃。
做志愿,是双向奔赴的温暖
有一次,蒲秀珍坐公交车,她毫不犹豫把座位让给了一位比自己年纪还大的老人,“我觉得他比我更需要这个座位,所以就那么做了。”但后来的事又让蒲秀珍感动了一把,老人临下车前,从包里拿出一幅画送给蒲秀珍,上面写道:谢谢你给我让座。
还有一次经历让蒲秀珍动容。那是一次倡导文明出行的志愿活动,天正下着雨,她在雨中劝导行人佩戴头盔,就在这时,一位在路口等红灯的小姑娘把自己的雨衣脱下来递给了她,“当时我真的愣住了,没想到她会这么做。我当时就感觉眼眶发热,眼泪不受控制地涌上来。”在蒲秀珍的讲述里,小姑娘年纪不大,甜甜地叫她阿姨,“这样的回馈,让我感觉不管付出再多都无所谓,相互温暖的感觉挺好。”
所有温暖的故事之所以温暖,是因为相互回馈的幸福感。在蒲秀珍看来,公益与骑行带来的收获是双向的,既给别人带去了帮助,也收获了尊敬和关爱。这一点也在蒲秀珍所做的文明巡访中得到印证。“创建一个环境优美、秩序良好、服务优质的温馨家园,我们可以享受其中带来的成果。”蒲秀珍说,“比如飞线的治理,不仅市民用电更安全,社区也变得整洁有序;垃圾分类人人践行,我们生活在绿色环保大环境里,也能健康愉悦。创建文明城市,说白了受益的还是我们每一个人。”
随着一项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一次次市民巡访活动的举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然成为广大市民竞相追逐的文明之光,人人有爱向善,社会有爱向上,文明内化为城市品格,汇聚成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我会坚持一颗爱心、一腔热情、一份善念,一直把志愿公益活动做下去,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做好事、为民服务的队伍中。”蒲秀珍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