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节粮减损新风尚让德州端牢中国饭碗更有底气
··
大众网记者 李敏 德州报道
6月18日上午,室外温度34℃,然而走进宁津县粮油储备有限公司的“智慧粮仓”,一股凉气混合小麦的香气扑面而来。
“现在室内平均温度16.9℃,超过25℃,系统自动给小麦吹空调,确保每一粒粮食‘过得舒服’也是节粮减损的关键一招。”宁津县粮油储备有限公司商建业向记者介绍,以前需要保管员每隔一段时间爬上粮堆,在粮仓里插一根几米长的温度计,才能准确测量粮温,现在用上了“智慧粮仓”,每个仓库内都装有智能监测系统,温度、湿度、水分等数据清晰明了地展现在屏幕上,一览无余。
用商建业的话说:好粮食是种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借助智慧化的绿色仓储,商建业65000吨的10座标准粮仓,储存周期内可减少粮食损耗约300吨。
不仅如此,在乐陵,种植用上高性能播种机,生产端做好节粮减损第一步;在夏津,制粉生产线装上智慧“大脑”,每一粒小麦都被吃干榨净……记者了解到,德州市自2022年3月起,通过指导农户科学储粮、优化粮食产后服务、提升仓储管理水平等,扎实推进“收储运加消”粮食全链条节粮减损,牢牢端稳粮食饭碗。
科技感满满,粮食住进“智能空调房”
“绿色优储”是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库存粮食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的关键一招。
当日,在宁津县粮油储备有限公司,十余辆大卡车满载小麦排队等候,通过检测、过磅称重后,直接通过输送带运送到智慧粮仓里。粮仓内,每个仓房都配置了智能监测系统,相当于给粮仓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科技感满满。
“我们的智能监测系统叫做智能化粮仓集成控制系统,是目前全市最先进的系统应用。”商建业指着电脑上的管理系统说,公司占地80亩、粮仓容量65000吨的11座仓房,配备了83路监控高清可视探头和感应器,可对粮堆内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监控,显示数据同步传到智慧粮库管理系统平台上,操作人员可以直接对设备进行远程控制。
随后,记者跟随商建业的脚步,走进了智能粮仓内,平整的粮堆呈现在眼前,看似平平无奇的粮仓里面,拥有着168个测温点,而这就是商建业每年节粮减损的“秘密法宝”。
商建业说,“在系统上,每一个点都能看到具体的温度”,在这里,每一粒粮食都住进了定制化的“智能空调房”。不仅如此,粮仓还结合最新的科技储粮技术,采用内环流控温绿色储粮手段,抑制霉菌和害虫,让粮食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较好保持粮食新鲜度,实现常储常新。
通过智慧化的管理,提高效率的同时,粮食安全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商建业现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储存的5万吨粮食计算,智慧化的管理能大大降低损耗率,储存周期内可减少粮食损耗约300吨。
随着空调控温、内环流控温等一系列现代化绿色仓储技术的不断应用,德州粮食仓储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粮食储存环节精准减损,据2023年储粮损失调研,德州市地方储备粮储存周期内综合损耗率为0.79%,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
生产端减损,从田间地头做好节粮第一步
德州节粮减损的“黑科技”远不止如此。
玉米种植阶段正在进行,一大批种植手在田间综合运用高性能播种技术手段,从生产端做好节粮减损第一步。
截至目前,小麦已基本全部完成收获,如何有效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
乐陵市杨镇镇使用的高性能播种机起了大作用。
18日下午2时许,在孔镇镇王莽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场,三台大型高性能播种机很是惹人注目,“这种播种机播得匀、效率高,而且保苗率高,几小时内就能完成500多亩的复合种植,为丰收助力不成问题。”德州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主任张宝东说,播种机充分利用两种作物高矮搭配、边行优势的互补效应,有效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张宝东为何如此自信?
其实从播种阶段开始就有了“定论”。
德州市通过购置、租赁、服务外包等方式,推广应用高性能智能播种机械,推动勺轮式播种机向指夹式、气力式高性能机型升级换代,不断提高机播质量,确保播深一致、行距一致,防止漏播、重播,做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促进单产提升。
面对记者,张宝东喜笑颜开:“自从使用了高性能播种机,每亩地可增产10%至15%。”
其次,是加快农机装备更新换代。
德州用足用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政策,加快大型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加速老旧联合收割机报废更新,扩大北斗农机智能终端应用规模,发展标配损失监测、辅助驾驶等功能的高性能农业机械。强化产地烘干能力建设,对粮食烘干成套设备进行补贴。对高性能播种机实行优机优补。强化农机、农艺、品种集成配套,推广应用利于节粮减损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
而这些,都在生产端为节粮减损打下坚实基础。
高效能利用,“吃干榨净”有了新内涵
一粒小麦,从地头到餐桌,到底能有多少种奇妙的“变身”?
在德州发达集团夏津一公司的产品展厅里,水饺粉、蛋糕粉、面包粉等专用面粉,挂面、小麦胚等产品让记者看花了眼。这些琳琅满目的产品,正是小麦“变身”的生动写照。
不仅如此,德州发达集团坚持“吃干榨尽”每一粒粮食,研发“六皮九心三渣两尾”制粉工艺,出粉率从77%增至79%,按年加工小麦270万吨计算,可提高面粉产量5万余吨;平原县福洋生物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深化5级,产品转化率达99.5%……可以说,在德州,每1粒粮食都不会“被放过”。
随着粮食加工利用不断精细化,对小麦更好地“吃干榨净”成为常态,一些以往利用效率不高的“边角料”在农慧农牧业专业合作联合社实现“逆袭”。
“我们对玉米秸秆以及酒糟进行再利用,通过协同发酵技术,制成动物粮食的辅食。”德州农慧农牧业专业合作联合社理事长郭爱华向记者展示着正在发酵的农业下脚料,在别人看来这些并不起眼,但这都是郭爱华的“宝贝”,因为这些饲料可以代替粮食,不仅能改善动物的肠道菌群,还能大大节约农户的养殖成本。
通过挖掘利用现有饲料替代资源,帮助养殖户搞好青贮玉米制作贮存和低成本饲料原料创新开发与发酵利用,研发新型饲料发酵技术,利用玉米秸秆和酒厂的啤酒糟、白酒糟等下脚料采用菌酶协同发酵技术,郭爱华和他的团队开发了牛羊用的酵肽饲料,这种发酵饲料可以改善瘤胃菌群,提高营养吸收率,适口性好,每年可生产发酵饲料5万余吨,为土地经营户节支100万元。
但这并不是郭爱华的终极目的,用郭爱华的话说,他们是“用秸秆换肉”,郭爱华嘴里说的“肉”其实就是动物吃的粮食。
郭爱华和他团队开发的牛羊用的酵肽饲料每年可替代粮食1万吨。这种粮改饲高产高效模式与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在高效饲草料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了解到了郭爱华所在企业的技术,不远千里前来学习请教,这让郭爱华有了更大的动力,“未来,我想把合作联合社做成高新技术企业,让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节粮减损、绿色养殖。”
现在,郭爱华用他的“宝贝”农业下脚料让“吃干榨净”有了新内涵。
端牢中国饭碗,其实不只与广袤田野上的劳作、丰收有关,还与全链条节粮减损密不可分,德州探索的一次次实践、取得的一次次进步、攻克的一项项技术,这些全链条的努力,都是德州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所在。